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邵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1-19
城步苗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当时一批又一批的武陵蛮人因统治阶级的军事征服,沿沅江而上,聚居在城步境内山区,成为城步苗族的先民主体。武陵郡内的雄溪,即城步境内的巫水,是五溪之首,这些先民在南北朝时被称为 “五溪蛮”,其南部一支最先来到城步定居。
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中原战乱纷纷,城步苗族先民占据飞山,开辟诚、徽两州,号称 “飞山蛮”,并将土地分为十峒,城步地区当时属于徽州赤水峒,当地居民自称为 “猫”,后演变成 “苗”。
宋代,“苗” 的族称开始出现,到元代,苗族成为城步境内及巫水流域的主体民族。扶城、莫宜两峒的苗族因喜穿梅条花边衣服被称为 “花苗”;横岭峒牛石的苗族因爱穿红色被称为 “红苗”;其他峒寨大多苗族喜穿青色,被称为 “青衣苗”,其中青衣苗人数最多。
元朝末年,上万苗民跟随苗帅杨完者远征湘北、湖北等地,明朝初年又有三万多苗民投到朱元璋帐下,其中蓝玉等苗民转战大西南后在贵州等地定居,因大批苗民征调外出,不少汉民从江西来到城步屯田开垦。明朝弘治年间,朝廷在城步实行 “改土归流” 政策,除五个峒外,其余地区苗民被迫归化为汉民。
因历代战争、瘟疫等原因,城步苗民数量锐减,到民国元年,城步境内苗族只剩下 248 户,1266 人,分布在 117 个山寨。新中国成立后,城步境内依旧是杨氏居多,如清朝光绪年间《城步乡土志》和民国时期《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均有记载。
城步红衣苗所使用的坝哪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濒危语种之一。全世界会说坝哪语的不足三千人,堪称我国苗族文化研究的 “活化石”。现代语言学家指出,坝哪语言极其难学,其难度系数不亚于世上任何语种。一个外来的汉人初到坝哪,听当地苗语如同天书,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磨砺和沉淀,才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坝哪苗语,这个过程被称为 “苗化”。坝哪文化固守在城步西南一隅,虽历经千百年,却依然生生不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在城步长安营坝哪及其周边流传,还扩枝散叶到绥宁县黄桑乡相邻村组。
县志记载,城步苗族分青衣苗和红衣苗。全县除长安坝哪部落 1000 余人外,其余皆是青衣苗。在实际生活中,两支苗族的服饰有相似之处,苗家男人大多着无领对襟衣或大襟左衽上衣,裤短而宽大,喜用布巾扎腰;妇女则着家织挑花裙,腰束宽扁织花带。然而,语言才是红衣苗与青衣苗最本质的区别,红衣苗族尚红,这一特点在他们的服饰中得以体现。虽然整体上与青衣苗的服饰差别不大,但红色的元素成为红衣苗独特的标志。
红衣苗有着独特的喝油茶习俗。城步坝哪部落有早上中午喝油茶的传统,坝哪油茶具有祛湿散寒、春止渴、夏提神、秋除瘴、冬御寒的功效。在坝哪,油茶还有微妙之处,如相亲油茶,女孩如果中意男孩,茶汤的咸淡就非常合适,否则就是淡如水或咸得苦。此外,红衣苗还有丰富的传统节庆,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这些传统节庆流传千年。在节庆活动中,龙舞、山歌、油茶、芦笙等民间习俗生生不息。例如邵阳城步长安营镇第二届 “红衣苗寨・坝哪古垌文化艺术节” 上,苗侗民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舞龙灯、打糍粑、篝火晚会等民俗体验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些传统习俗和节庆不仅丰富了红衣苗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重要因素,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浆盐菜是城步苗族的传统美食之一,一般用青菜制作,也可以用白菜和萝卜菜制作,但青菜做的浆盐菜味道最好,又脆又香,微微有点酸味。
浆盐菜的制作步骤较为复杂。首先是晒菜,在晴天时将青菜砍倒,放在太阳下晒到焉了,利用太阳光杀青、消毒。接着是洗菜,把晒焉的青菜去掉野草、灰尘和泥土,清洗干净后晾干,注意不能淋雨和霉烂。然后是切菜,将晾干的青菜清理好,菜叶和菜杆一起切碎成大小适宜的小菜颗粒,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之后熬米浆,按十斤青菜大概用三两米的比例,把大米浸泡好,以前用石磨磨成米粉后熬成米浆,现在则直接用高压锅熬成。再加入食盐,按十斤青菜大概用 50 克食盐的比例混合均匀。接着浆菜,把稍微凉一下的米浆均匀地散在菜上,用手揉和均匀。装坛时不能装得太满,要留有 20% 左右的空间,盖上坛盖,坛口檐里放一些清水隔断空气。最后腌制发酵大概 20 天左右,青菜变黄且微微有点酸味后,再晒干就做成了浆盐菜。平时放在密封的坛里或玻璃器皿中保存最好,也可以用保鲜袋密封保存,一般可以经年不变质。
浆盐菜口感独特,属发酵型干菜系列,轻巧、耐存储,便于携带,在古代是行旅途中最方便的菜肴。同时,浆盐菜在苗乡各类宴席中也是不可缺失的汤菜,俗称浆盐菜汤,民间又称 “洗口汤”,酸、甜、香适度。
苗家腊肉在苗乡城步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家家户户年夜饭的一道主菜。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首先注重选料,选用肥瘦适中的上等猪肉,如猪腿肉、五花肉等。然后将擦了食盐的猪肉挂起来进行晾晒,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晾晒时间一般需要六七天,具体根据天气情况而定。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熏烤,苗家人将晾干后的猪肉放在熏炉或支撑架子上,用柴火、果木及木糠等燃料进行熏烤,在熏烤过程中,可以往炉火里添加一些陈皮或甘蔗皮。第一轮熏制后隔三五天,再将腊肉 “回一次火”,熏烤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包装贮藏。
苗家腊肉色泽金黄,肉块干燥,肥膘透明,具有独特风味和口感,被人们夸赞 “苗家腊肉香喷喷”。在食用时,既可以作为独当一面的菜肴,也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肥肉透亮,精肉深红,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城步腊肉源自野菜苞谷喂大的土猪,经过盐的浸透和柴火慢慢熏烤而成,烘腊肉急不得,没有数月时间肉里水气不会干,香气也就出不来。
血浆鸭是城步苗家的一道特色美食,制作十分讲究。选料方面,选用成年鸭一只,宰鸭前,将菜碗内放入适量水和食盐,搅拌均匀,盐量应为这道菜最终做成时的咸味,以保证鸭血黏稠。杀鸭后,鸭血流入碗中不停搅拌,呈黏稠状,越黏稠越好,这关系到制作血浆鸭的成败。去鸭毛洗净后,剖腹取内脏,只留鸭肝、鸭肠、鸭胃可用。将鸭肉均匀切成小块。
烹饪过程中,先将菜油或食用油放入锅中,油香冒烟时,先将鸭头、鸭尾、鸭翅膀、鸭腿、鸭内脏入锅油炸一阵子,待其香后,再将鸭肉放入锅内煮炸,可盖锅盖也可不盖。煮炸大概十五分钟后,翻炒几下,然后铺上生姜、大蒜、生鲜辣椒或干辣椒,并撒入适量苗家米酒,盖上锅盖煮两分钟后,打开锅盖翻炒鸭肉。浆血环节是关键,将血浆倒入锅中,撒入适量鸡精,马上停止加热,用大力气不停地翻炒,使鸭血与鸭肉均匀混合。如果想吃甜糖血浆鸭,就加入适量白沙糖,加热翻炒,待鸭血呈暗红浆状即可出锅;想吃甜酒血浆鸭,就加入适量甜酒;想吃酸辣血浆鸭,就加入适量醋或酸辣椒,加热翻炒,待鸭血呈暗红浆状即可出锅。
城步拥有丰富多样的十大民俗文化,每一种都独具特色。
城步吊龙舞: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中广泛流传。
油茶习俗:苗族古代茶文化的遗存,是苗族招待客人的礼仪习俗。称喝油茶为 “茹卢贾”,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多个乡镇。2008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鼓堂: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民间古傩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师在主持祭祀祖先大王神仪式 “庆鼓堂” 时表演的巫傩舞,是传播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
木叶吹歌:城步县境内森林茂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木叶吹歌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悦耳动听的旋律,成为城步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婚嫁歌:包括《酒歌》《哭嫁歌》《贺郎歌》,是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起源于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主要流传于城步五团、汀坪等苗族集聚区。
城步 “贺郎歌” 艺术:新娘嫁到新郎家结婚当晚,在新郎家闹洞房时演唱的歌曲,主要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白毛坪乡一带,是集文学、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礼仪习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
杨家将故事:“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 是苗族群众根据当地杨姓苗族祖宗的真实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民间口头文学,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苗寨打泥脚:用黄泥团子互相打脚,聚居在城步县五团镇、长安营乡一带的苗族同胞开展此活动时遵循严格规矩,如春节期间进行、过河打等,是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好的象征。
古塘节:城步县长安营乡老寨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九日过古塘节,杀猪敬神,纪念祖先,演唱盘歌,一同进餐。
苗族 “排话”:流行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伟江等乡镇的苗寨,有固定格式,唱词合辙押韵,以苗语演唱,既擅长抒情,又可叙事,演出场所不拘。
古塘节:在农历十月二十九日,长安营乡老寨、岩寨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和苗族同胞以及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带着糯米甜酒、糯米粑粑、油炸豆腐等物品,抬着肥猪到老寨河边桥头的古塘庙里。在庙里,他们杀猪敬神,纪念祖先,由族长 “讲古”,并宣讲款规款约。参加过节的人们在庙里演唱盘歌,一同进餐,吃甜酒拌猪杂,节日活动庄严而活跃,隆重而热闹。
杨姓侗族 “姑娘节”:湘桂边境的杨姓侗族同胞们,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 “姑娘节”。相传侗族英雄杨八哥反抗封建王朝被擒,其妹妹为让哥哥在狱中不挨饿,受鲜嫩柴叶子启发制作乌饭送给他吃。此后,杨姓侗族同胞们在这一天蒸制乌饭,庆祝 “姑娘节”。
苗年:又称 “十月节”“庆鼓堂”,苗语叫 “打鼓坠”,在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举行。旧时盛行于白毛坪、兰蓉等地,主要是祭祀祖先神灵,庆贺五谷丰登。每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小庆为一天一夜,大庆为三天三夜。除在节坪举行盛大的众宴外,还举行隆重的祭祖娱乐活动,表演群体组舞,边舞边唱《请圣歌》等多首歌曲,以大堂鼓、大锣等乐器伴奏。
苗寨打泥脚是城步苗族独特的传统习俗。在时间上,限在春节期间,出了正月不打泥脚;在方式上,过河打,同岸寨子不打脚,先打上后打下,即河下游寨子的人先到对岩上面寨子去打,然后上游寨子的人才能去隔岸下面寨子打;在对象上,双方德高望重的寨老事先选择吉日良辰,通过邀约商定时间,不搞突然袭击,便于主方做好接待准备,届时人员不得外出,务必在家等候。并且遵循对等相打的原则,男对男,女对女,老对老,少对少,不许多打少、强打弱、男打女、大打小。只许打腿脚,不许打臀部以上的腰身和头部。若违背上述规则,会被视为不友好、不礼貌的行为,一旦发生,双方就不再打脚,寨与寨之间便断绝友好往来关系。客寨去打脚时,男女老少穿上鲜艳的盛装,由寨老召集在一起,摆上香案,敬天地,烧纸钱,然后放三响铁炮,鼓乐齐鸣,在乐队的伴奏下和爆竹声中,打着阳伞旗号,队伍浩浩荡荡向主寨进发。主方寨老得知客人出发后,也召集全寨男女老少,在空坪里或干田中摆起香案,恭候客人到来。主寨的乐队还须到寨门口或远离寨门的半路上去迎接。客人被迎到香案前,双方寨老互相拱手致意,举行仪式。先由客方寨老用苗语致拜年礼辞,主方寨老接着用苗语致答谢词,相互祝贺后,打泥脚正式开始。双方人员在直径 35 米左右的距离内进行打脚,轮流往返用泥团攻击对方小腿部位。被击者背立不动,让对方猛击,不许反顾进攻者,只许用耳谛听进攻者的动静和泥团从背后飞来的响声,判断飞来泥坨将要击脚部的那一瞬间,可以立即提脚躲避。打泥脚时,双方擂鼓敲锣,爆竹响彻云霄。打到一定程度时,两位寨老传令停止击鼓鸣锣。若一方裤腿上被打中的泥团印子少,就表示这个寨子的人机智灵巧,英勇善战;若被打的泥印子多,就表示这个寨子来年 “谷子连根结”。打脚完毕,主方备宴款待客人,然后燃起爆竹,锣鼓喧天欢送客人走出寨门,踏上归途。苗寨打泥脚活动不仅是娱乐性的文体活动,更是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好的重要象征,能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增添节日欢乐气氛,满足群众文体生活要求,增强体质和体力,培养勇敢奋战、机灵准确的品性,还能为苗族姑娘和后生们提供接触机会,播下爱情的种子。
城步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历史上城步苗族的主食以籼米饭和糯米饭为主,同时辅以红薯、玉米、南瓜、䅟子、荞麦等杂粮。城步苗民在农忙时一日三餐米饭,闲时则将米饭与红薯、包谷、南瓜等杂粮搭配食用。大部分晚餐会选择蕨粑、红薯、芋头、䅟子粑、荞子粑等杂粮,而中餐大都喝油茶。
油茶在城步苗乡有着重要地位,是一种仅次于米饭的主食。油茶的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最早为三国时期,至今已有近 2000 年历史。油茶作为茶品,其茶叶叫峒茶,是一种盛产在南山山腰苗乡峒寨的茶叶,富含茶多酚和氨基酸。春茶萌发期在 3 月下旬,4 月中旬开采,经精心加工成茶叶饼后可长期放置备用。油茶的主料丰富多样,阴米、黄豆、花生、玉米、板栗、蕨粑、糍粑、红薯、豆角、苦笋等都是油茶的好主料。佐料则有生姜、大蒜、葱花、胡椒、辣椒等。城步油茶亦茶亦食,具有养精提神、果腹充饥、祛寒除湿、驱瘴除疠等功效,在城步历经千年而不衰。
城步的蔬菜水果品种多且质优。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胡萝卜、辣椒、四季豆、豆角、藠头、黄瓜、丝瓜、苦瓜、木瓜、黄木豆、旱菜、韭菜等。水果则有桔、梨、桃、杏、李、草莓、葡萄、西瓜、猕猴桃等。黄豆在城步苗族饮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油茶的主料,又是重要的菜品,有家常豆腐、油发豆腐、鸡爪豆腐、卤豆腐、腊豆腐、霉豆腐、猪血饼等十多种吃法。春节前夕,苗家妇女将黄豆浸泡一晚,磨成豆腐,与五花肉肉酱和生鲜猪血混合加工成 “猪血饼”,是苗乡酒席上的佳肴和馈赠亲友的美食礼品。香辣椒的吃法独特,农历七八月,将个大皮厚的青椒洗净焯水后剖开,填入拌有椿木芽、紫苏、五香、蒜末的豆腐渣,曝晒后可炒食或炸食。近 20 年来,城步的葡萄、猕猴桃、西瓜、桔子等水果基地遍地开花,新兴品牌苗乡梨备受青睐,成为沿海城市的俏货。
城步的风味茶叶独树一帜。城步盛产茶叶,人工种植、加工茶叶的历史接近两千年。城步境内的峒茶、鸟粒芽茶、青钱柳茶都有悠久的栽植历史,与苗乡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城步峒茶系第四纪冰川期的古老茶树品种,是湖南四大地方群体种之一,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其红碎茶品质优异,摆脱了中小叶种的弱点。城步三叶虫茶为城步所独有,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对虫茶进行了详细记载。1996 年,湖南农业大学对城步虫茶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检测,结论为 “城步三叶虫茶营养丰富,是一类可以开发的保健饮料食品”。城步虫茶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被列为朝廷贡品,现在开发生产的虫茶产品,是一种与安化黑茶齐名的高端茶叶,备受海内外茶客青睐。城步青钱柳茶富含硒、锗,被当地苗胞称为 “甜茶子”,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是苗乡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规饮料。
城步苗族酿酒品类众多,醇香醉人。米酒、甜酒、状酒、药酒、红薯酒、苞谷酒、高粱酒、䅟子酒、金瓜酒、杨梅酒、葡萄酒、藤鹅梨酒、金刚刺兜酒、刺芽子酒、五加皮酒、青钱柳酒、竹筒酒、蜈蚣酒、五步蛇酒、黑蚂蚁酒、蜂蛹酒等应有尽有。农历九月九是城步苗族的酿酒节,这天家家户户拿出上等糯米,浸泡变软后蒸熟,放苗家草本酒曲搅拌均匀,装坛密闭发酵,置炕上、火塘边或酒窖中,并不即时熬制。
下团苗寨拥有国家级非遗 “城步龙舞” 的典型代表城步吊龙舞、湖南省级非遗 “苗乡油茶”、邵阳市级非遗 “木叶吹歌” 三个非遗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
城步吊龙舞由青(雄)、黄(雌)两龙组成,分别由男、女表演,其中最长一条达到 38.8 米,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认定为 “世界最长吊龙”。吊龙扎制过程极为耗时耗力,从选材到制作完成,总共有 100 多道工序,需要全体队员协作,耗时近 1 个月完成。龙头的制作最为复杂,对工匠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需专门的手艺传人方能完成。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扎制吊龙的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在传统扎制技术基础上,运用新型材料,吊龙更加轻巧漂亮,同时设计了许多难度高、观赏性强的舞龙动作,更具观赏性。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城步舞龙民俗文化的恒久魅力,赓续苗乡非遗薪火,下团村组建吊龙队,逢年过节到处表演,最多的一年表演了 40 多场次。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表演和比赛,连续 3 年参加南岳庙会,还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 — 东盟国际龙狮争霸赛。城步吊龙的知名度以及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吸引了当地许多年轻人前来学习。
苗乡油茶是城步苗族的传统饮食习俗,2009 年城步 “苗乡油茶” 饮食习俗已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乡油茶用料科学,做法精细,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具有极大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打油茶用具主要有铁锅、擂钵、擂槌、茶叶篓篓、茶杯、茶盘和茶料碗。原料全部来自大自然,且都是素食,绿色健康环保,按用途可分为汤料、茶料、调料,按性质可分为粮食类、蔬菜类、山野类。打油茶的程序首先要做好平时备料工作,然后采择和加工茶叶、制作阴米,最后进行炒(煮)茶料、开茶汤、散茶端茶等步骤。
木叶吹歌虽自古流传,但受现代音乐、电视等现代文明的影响,已逐渐失传,目前只有杨光清及其徒弟们会吹。城步苗族人民自古崇尚龙舞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之一,把 “龙神” 崇拜为万物之灵。在下团苗寨,几乎人人都有绝活,个个热爱非遗。全村的男女老幼个个都爱舞吊龙,全村的妇女同胞人人都会打油茶。即使是外地嫁来的小媳妇,生活一段时间后,也要学会打油茶。唯有木叶吹歌,目前传承面临一定困难。三个非遗项目共同展现了下团苗寨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