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简介

2024-11-17

一、简介

邵阳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筑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又属零陵郡。三国时期,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南宋理宗赵昀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登基后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由此开始,并经明、清两朝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民国十七年改宝庆为邵阳。

邵阳在历史的长河中,行政建制频繁变化。1949 年解放,1950 年成立邵阳市,为地辖市。1972 年改为省辖市,仍归地区代管。1977 年 7 月改为省辖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 年初,邵阳地区和邵阳市合并。这种变化是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邵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唐代著名诗人胡曾著有《九疑图经》《安定集》10 卷和《咏史诗》三卷存世。明代都御史兼两广总督李敏竭力支持郑和出使西洋。近代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进步思想家魏源,著名的舆地学家、音韵学家和汉学家邹汉勋,戊戌变法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樊锥,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蔡锷和谭人凤,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贺金声,在 “皖南事变” 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当代著名史学家吕振羽,音乐家、作曲家贺绿汀等,他们都是邵阳人的优秀代表。

二、邵阳民俗文化

(一)湖南祁剧

祁剧是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 “祁阳戏”,清末又名 “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多个地区,其中包括邵阳。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 3 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统一使用祁阳话。祁剧声腔高雅,韵味十足,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近年来,祁剧通过 “戏曲进校园” 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邵阳市双清区五里牌小学,祁剧演员们展示了水袖功、团扇、刀枪把子、折扇等戏曲表演道具,还邀请学生上台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邵阳花鼓戏最迟形成于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与地花鼓的兴盛有密切关联。其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邵阳花鼓戏历有东、南、西三路之分,风格各异。早期的班社从事傩祭活动,后逐渐成为职业班社。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丰富,有 230 多个,代表剧目有《打戏子》《摸泥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邵阳花鼓戏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挖掘、整理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传统剧目,并新编了一批现代戏剧目。2006 年和 2008 年,邵阳花鼓戏分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三)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传统雕刻艺术。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为宝庆竹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宝庆竹刻的艺术品最早的是潘一龙的竹雕笔筒,他是宝庆竹刻创始人之一,所刻作品形神兼备。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其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006 年 5 月 20 日,宝庆竹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从题材内容和品种来看,可分为神像、吉祥如意、故事三大类。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滩头年画工艺非常复杂细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到年画成品需经过 20 多道工序。滩头年画曾历经波折,饱受磨难,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如今获得了新生。2006 年 6 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邵阳名人辈出

(一)魏源

魏源是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 的先行者之一。他在思想领域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著名主张,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源著作颇丰,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其中,《海国图志》以林则徐所辑的《四洲志》为基础,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内容,为国人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窗口。魏源通过这本书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以抵御外国侵略。

(二)蔡锷

蔡锷是民主革命先驱、杰出的军事领袖。他自幼聪颖勤奋,16 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先后两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

1911 年,蔡锷在云南领导重九起义,参与辛亥革命,带领云南脱离清政府。1915 年,面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发起护国运动起兵讨袁。蔡锷亲自担任第一军总司令,指挥军队向四川发起进攻。在护国战争中,他以少战多,与北洋军最精锐的第七师鏖战数月,成功歼灭了数万北洋部队,牵制了北洋军主力,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壮大。蔡锷于 1916 年因病前往日本医治,当年 11 月 8 日病逝于日本,后被追授陆军上将并国葬于岳麓山。

(三)贺绿汀

贺绿汀是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贺绿汀创作了近 200 首歌曲、3 部大型合唱曲、6 部歌剧、25 部电影音乐、5 部话剧配乐、7 首管弦乐曲及一些钢琴和其他器乐独奏曲、140 多篇论文、译著等。其代表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他先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电影界、新四军鲁艺文工团、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华北文工团等单位工作,为中国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83 年 9 月,贺绿汀成为国际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家。

(四)魏光焘

魏光焘在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早年投军曾国荃的湘勇,累功升知府,加盐运使衔。后随左宗棠赴西北,在军中办理营务,展现出出色的军事能力和管理才能。

魏光焘在西北修路植树筑城,功绩显著。他率领军队开辟车马大道 1000 余里,确保了西征线路的畅通;带领士卒沿驿路种植柳树不下 20 万株,名其为 “左公柳”;对辖区内新设州县城垣治所及原有城垣、衙署等进行兴建和修缮。他还创办了新疆第一所公立中学 —— 新疆博达书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魏光焘在地方办学力倡文教,受左宗棠影响,积极倡导修复兴办书院。在平凉兴修的柳湖书院规模宏敞,深得左宗棠称赞。

(五)袁也烈

袁也烈是抗日将领和革命先辈。他早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后考入桂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

袁也烈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先后参加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战斗,升任副营长。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参加龙州起义,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兼一营营长。1931 年在上海养伤时被捕入狱,坚贞不屈。出狱后,他担任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武装部长,为党培养擅长游击战的人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袁也烈参与指挥了众多战役,如禹城战役、德州战役、济南战役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六)廖耀湘

廖耀湘是抗日将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后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抗日战争时期,廖耀湘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缅甸战役等,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昆仑关战役中,廖耀湘率部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缅甸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与日军作战,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廖耀湘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为保卫国家、抗击外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七)姚喆

姚喆是革命生涯成就斐然的将领,担任武汉军区副司令。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历经无数战斗,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姚喆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周向宇

周向宇是数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周向宇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成果在国际数学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四、邵阳著名景点

(一)南山风景名胜区

南山风景名胜区素有 “南方的呼伦贝尔” 之称,拥有大面积高山台地草原风光。这里平均海拔 1760 米,年平均气温 1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空调房。连绵数十里的草地,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镶在湘桂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上。南山牧场既有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又有江南山水的灵秀神奇。境内冬无长寒,夏无酷夏,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地递增效应明显。年日照时数 1347.3 小时,年平均风速 2.3 米每秒,年降水量 1900 毫米左右,相对湿度 50% 以上。南山景区绿色生态体育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进行各种形式的高原训练和举办生态体育赛事。

(二)白水洞风景名胜区

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以其山青水秀、洞幻石奇、人文攸丰而著称于世。风景区现有景点 480 多处,一级景点 30 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 8 处。自然景观有 “高峡平湖”“流泉飞瀑”“地下溶洞群”“一线天”“洞天门”“白龙洞” 等。“白龙洞” 以洞奇和石怪闻名世界,2002 年 12 月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此洞并称誉之为世界奇景。瀑布从百丈悬崖峭壁上飞流跌下,水花四溅,白雾蒙蒙,阳光射去,形成五彩缤纷的彩虹,绚丽夺目。人工湖长七、八里,两旁青山拥翠,倒影湖中,景色多姿,可划船、垂钓、游泳。

(三)黄桑国家森林公园

黄桑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 15.7℃,年平均降水量为 1421.2 毫米。这里山多、林茂、水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复合景观于一体。境内有中国中部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集 “奇、险、秀、幽” 之美于一身。珍贵树种 193 种,古老孑遗的 36 种,我国珍贵的树种有 18 种,观赏植物 166 种,如深山含笑、白玉兰、金叶白兰花、摇钱树、鹅掌揪等。核心景区曲幽谷,生态之美淋漓尽展。还有上堡侗寨、铁杉林、楠木林、鸳鸯岛、红军路等多个旅游打卡景点。

(四)崀山旅游区

崀山旅游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壮年期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丰富的多期丹霞地貌发育遗迹。包括天一巷、辣椒峰、夫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18 处风景小区,已发现和命名的重要景点有 500 余处,总面积 108 平方公里。其中 “天下第一巷” 等景点,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崀山处于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生物多样,生长有众多珍稀种属及特有种。

(五)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全国道教 “六九福地”,以云幻、林丰、水秀、山奇著称。金秋十月,阳光给群山披上金甲,斑斓的红叶如火焰闪耀。站在山顶眺望,山峦恰似山水长卷,震撼而壮观。初冬时节,胜力寺幽静庄严,寺前银杏树金黄满地,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登上山顶,公园美景尽收眼底,山林间树木红、黄交错,炫彩夺目,游客信步其间,如置身画卷。

(六)虎形山 -- 花瑶风景名胜区

虎形山 -- 花瑶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崇山峻岭、峡谷幽深、溪流潺潺。这里的瑶族文化特色鲜明,花瑶人民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他们的服饰绚丽多彩,挑花技艺精湛,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花瑶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魅力。

(七)玉清宫

玉清宫作为邵阳的道教圣地,在邵阳人文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建筑宏伟,气势磅礴,充满了道教文化的神秘氛围。宫内殿堂林立,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玉清宫不仅是信徒们朝拜的圣地,也是游客们了解道教文化、感受历史底蕴的好去处。它见证了邵阳的历史变迁,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五、邵阳历史变迁

(一)历史沿革

西汉初置昭陵县,后汉元始五年,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时期,东吴宝鼎元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代,武帝太康元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南北朝时期,陈并邵陵于邵阳。隋代,开皇十年废郡,并夫夷、都梁两县入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隋末析邵阳置武攸。唐朝,武德四年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并邵陵入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元、明、清三朝,循宋制。1949 年 7 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 年 11 月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 6 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属邵阳专署;1986 年属邵阳市。

(二)各县区发展历程

邵阳县: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五年,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时期,东吴宝鼎元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代,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县名和行政区域虽有变化,但一直是邵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冈县:相传宋朝宣和年间,吕洞宾路过此地,见山城武冈物产丰富,风景秀美,在沿途的石壁上写下 “止戈” 两个大字,“止戈” 两宇相合,就是一个 “武” 字,联想起周围起伏的山岗,就是 “武冈” 的内涵。西汉文、景帝年间置武冈县,属长沙郡。后置都梁侯国。明代两代为府、州。1913 年 9 月废州为县。1994 年 2 月 18 日撤县设市。

新宁县:自西汉建立夫彝侯国起,四易县名。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朝廷平定当地 “蛮夷” 以 “新近安宁” 之意置新宁县。

城步县:隋大业十三年,肖铣据邵阳置建州,设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为置县之始。唐武德四年,李渊平肖铣,更武攸为武冈县,仍治今儒林镇,隶南梁州。宋初移武冈县治于今武冈市城关镇,撤白沙寨,于原治置城步寨,始用 “城步” 之名。

绥宁县:北宋元丰四年始建莳竹县,隶邵州。遭土著强烈反对,六年改隶诚州。哲宗元佑二年,因峒蛮首领率众起事,迫使朝廷撤销莳竹县。宋崇宁二年,朝廷派军队对飞山蛮实行剿抚并用,恢复莳竹县,当年改为绥宁县,寓 “绥之以宁” 安抚太平之意。

隆回县:1947 年 8 月,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即龙回之意。

邵东县:1952 年 2 月,从原邵阳县析出,析邵阳县境东置邵东县,邵东县以位于邵阳市东和邵水之东而得名。

新邵县:1952 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六、邵阳姓氏文化


(一)邵阳姓氏概况

邵阳市姓氏分布广泛,涵盖了中华姓氏的诸多支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邵阳市人口中姓氏最多的当属刘姓,其次是李姓、王姓、杨姓、陈姓、张姓、萧姓、曾姓、唐姓、周姓、黄姓和袁姓等。这些姓氏在邵阳市各区县均有较大规模的分布,其中刘姓在邵阳市七个行政区中占据人口数量首位,李姓和杨姓分别在两个行政区排名第一。

(二)前十大姓氏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1. 刘姓:刘姓在邵阳市的人口数量最多,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一部分可追溯至汉代刘姓皇族后裔,另有一部分在唐宋时期,尤其是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中,大量的刘姓族人迁徙至邵阳,形成如今庞大的人口基础。刘姓分布在全市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的梅子院和书堂山,塘渡市镇的水津渡、刘富、小溪市乡的川门坪、托洲、扶田,五峰铺镇的中和,霞塘云的石子江、刘家山,谷洲镇的干井刘家、湾塘刘家等。

  1. 李姓:李姓在邵阳分布广泛,同样受到历次移民影响,部分李姓族人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在明朝及清朝时期从北方及邻近省份迁徙而来,繁衍生息。李姓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白仓镇李秀,塘渡口镇江边李家,黄塘李家等。

  1. 王姓:王姓在邵阳的人口数量较多,其起源较为复杂,既有周朝王室的分支,也有后来因战乱、官职调任、商贾贸易等因素迁移至此的家族。王姓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双冲、白羊铺、桂花等村,蔡桥乡拓桑、鸟语王家,长乐乡伏溪桥,谷洲镇王板桥等。

  1. 杨姓:杨姓在邵阳的分布同样具有鲜明的移民特征,杨姓源于多个支系,既有北方隋唐时期杨家将后裔,也有南方各省特别是江西籍贯的杨姓移民。杨姓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留里杨氏,其先祖浩,江西泰和人,元初在宝庆做官,初居关东外杨公脑,继徙东乡富阳二都留里冲。

  1. 陈姓:陈姓在邵阳有着悠久的历史,陈姓族群在唐宋时期开始逐渐增多,明清时期,南方多地陈姓宗族因战乱、饥荒或朝廷政策而迁徙至邵阳地区。陈姓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河北乡井子头、霞塘云永固村、白仓镇新民村及岩口铺局部村组。始迁祖陈佰万,后唐同光二年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新化,伯万子陈甲元复迁邵阳,以后,佰万后陆续迁邵,县内陈氏,均出此源。

  1. 张姓:张姓在邵阳市的姓氏中占据重要位置,其起源多样化,有来自北方的张姓宗族,也有南方各地的移民,张姓在邵阳地区的繁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张姓筱溪张氏,其先祖通义,宋神宗熙宁年间始居新化麻溪,第十代德文,居筱溪,第十三代文礼居岱东村。渡头桥张氏,其先名兴通,元朝从新化大阳乡迁到邵阳三溪六都,生宽甫,居富阳一都渡头桥。

  1. 萧姓:萧姓在邵阳的分布主要是南宋时期以来的江南萧氏家族,以及明初移民潮中迁徙至此的萧姓族人,他们在邵阳建立了稳固的社区和家族网络。萧姓其先一菊,宋末由江西大和迁到隆回,九子各自卜居,七子后裔孟荣居白鹿烟竹。

  1. 曾姓:曾姓在邵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曾姓族人在邵阳落地生根,成为当地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

  1. 唐姓:唐姓在邵阳的分布情况类似上述姓氏,部分唐姓人家源自唐皇室后裔,另有大部分则是通过移民或家族内部迁移而至。唐姓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多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的大岭、沙坪、塘万宝、桂竹山、羊田、堆上、五星等村,黄塘乡的黄塘、松合、塘仁、牛牯坪、金塘冲等村,白仓镇的塘代村,塘田市镇的水西、三角塘、天成、杨义等村,九公桥镇唐洪坪及郦家坪镇局部村组。

  1. 周姓:周姓在邵阳的分布也颇为广泛,该姓氏源于周朝王室,但更多的周姓人口则来自于历代的迁徙和融合,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移民潮中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周姓在新邵境内的先祖是正叔,宋神宗熙宁年间由江西吉安府迁到新化,其孙受楚,明朝初年的时候迁入现在新邵境内的小溪、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