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邵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1-27
邵县位于湖南省地理位置几何中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湖湘大地之上。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极具地域特色,是湖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邵县的传统节日习俗源远流长,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龙溪铺镇的人们会酿制下源水酒,这已成为当地年俗中不可或缺的味道。新鲜的米酒酿造出来,酒香四溢,满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正月里,亲朋好友上门,主人家拎出一壶自家新酿的米酒,这是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米酒也成为新邵龙溪铺镇年节里一道独特的年味。
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2024 年新邵县 “欢乐闹元宵” 系列活动在新邵体育馆前举行,舞龙醒狮表演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震天响的锣鼓声中,金龙穿梭,醒狮一展雄风,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赢得阵阵喝彩。此外,还有精彩的猜灯谜活动和热气腾腾的免费元宵。妙趣横生的灯谜、香甜可口的元宵以及精彩纷呈的表演节目,共同绘就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元宵热闹民俗图景,欢腾的节日氛围和亲切的烟火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浓浓 “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新邵县的生产、生活习俗也独具特色。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石马江号子。石马江号子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劳动技艺为一体,主要流传在新邵县迎光、龙溪铺、巨口铺、小塘、新田铺的石马江流域一带。它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新邵县民俗文化的瑰宝。
新邵县的特色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在白水洞景区举办的 “2023・白水洞景区非遗集市暨千年非遗铁花秀”,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集市上,传统美食琳琅满目,网红甜点令人流连忘返,娱乐项目让大小朋友乐不思蜀。晚上七点半,打铁花表演准时开始,铁花绽放、流星如瀑,壮观的景象让人震撼不已,将非遗集市推向高潮。
新邵县的民俗文化对研究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具有极高的价值。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是神秘的湖湘民间传统正骨术与现代正骨术的有机融合产物,对研究湖湘文化、揭示梅山医术的科学成分以及丰富我国传统正骨医术具有重要意义。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是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的代表。此外,还有剪纸、戏曲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新邵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湖湘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新邵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为后人研究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新邵县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共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震天响的锣鼓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金龙穿梭、醒狮展雄风,那精彩的舞龙醒狮表演一开场,便将 “闹元宵” 的热闹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阵阵喝彩声此起彼伏。
除了舞龙醒狮表演,猜灯谜活动也备受欢迎。大家紧盯谜题凝神思考,或低头沉思,或相互讨论,现场其乐融融。妙趣横生的灯谜,既充满了趣味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而热气腾腾的免费元宵更是为节日增添了一份温暖。工作人员煮好的汤圆,香甜可口,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欢快的节奏中,《和谐大家园》《春风十万里》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表演节目精彩纷呈,引起了各族观众的强烈共鸣,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欢腾的节日氛围,亲切的烟火气息,不仅让现场观众尽享幸福的甘味,更诠释着社会发展带给各族人民的浓浓 “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在新邵县,除了春节和元宵,坪上特兴夏至。县境传统节日众多,春节期间,人们从先年腊月二十四日 “小团年” 起,直至新年正月初五,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做糍粑、煮甜酒、杀猪杀鸡,民间文艺演出不断,热闹非凡。
夏至也是新邵县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湖南,夏至有吃夏至蛋、夏至羹等传统食物的习俗。长沙地区的人会在夏至这天吃夏至羹,是由糯米粉和鼠曲草制作成的汤丸。新邵县或许也有着独特的夏至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可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与家人朋友共同庆祝。
不同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新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新邵县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2024 年新邵县 “欢乐闹元宵” 系列活动在新邵体育馆前热闹举行,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盛宴。
活动在精彩的舞龙、醒狮表演中拉开序幕。“锵咚锵、锵咚锵、锵咚锵……” 震天响的锣鼓声中,金龙穿梭,醒狮一展雄风,极具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特色的表演一开场,便展现出 “闹元宵” 的热闹场面。现场观众大开眼界,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赢得阵阵喝彩。
在欢快的节奏中,《和谐大家园》《春风十万里》《年画娃娃》《群青》《采茶舞曲》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表演节目精彩纷呈,引起了各族观众的强烈共鸣,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市民何先生激动地说道:“今天的活动弘扬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大家在一起同欢、同庆、同喜、同乐,很有意义!”
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对应的也有传统节日项目。活动现场准备了全家福打卡拍照点,精彩的猜灯谜活动吸引着大家紧盯谜题凝神思考,或低头沉思,或相互讨论,现场其乐融融。妙趣横生的灯谜,既充满了趣味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工作人员还为大家煮上了热气腾腾的汤圆,香甜可口的元宵为节日增添了一份温暖。妙趣横生的灯谜,香甜可口的元宵、精彩纷呈的表演,绘就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元宵热闹民俗图景,欢腾的节日氛围,亲切的烟火气息,不仅让现场观众尽享幸福的甘味,更诠释着社会发展带给各族人民的浓浓 “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此外,新邵县的元宵活动还与邵阳各地的精彩活动相互呼应。“湘当有味在邵阳・欢欢喜喜过大年”“元宵喜乐会 共创文明城” 2024 年邵阳市元宵非遗集市活动在市区城南公园举行,活动现场锣鼓喧天,龙狮齐舞韵味传神,非遗集市上各类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非遗美食汇聚一堂。在新邵体育馆前举行的 “欢乐闹元宵” 系列活动,成为邵阳各地精彩 “闹” 元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新邵县 “欢乐闹元宵” 系列活动由新邵县委宣传部、县巩国卫创国文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美术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承办。
2023 年 12 月 29 日,新邵县白水洞景区非遗集市暨千年非遗铁花秀火热开市。当晚,整个集市霓虹闪烁、亮如白昼,集市上空一顶顶精致漂亮的倒悬油纸伞美轮美奂,络绎不绝的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
传统美食如糖画、糖葫芦串、臭豆腐,各类烧烤如烤羊、蛤蜊、龙虾等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此外,网红甜点如西瓜冰淇淋、大白兔奶茶、舒芙蕾等也令人流连忘返。更有充气城堡、网红秋千、旋转木马等娱乐项目,让一众大小朋友乐不思蜀。
晚上七点半,打铁花表演准时开始。打铁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水的花棒,一手拿另外一根木棒猛击盛有铁水的花棒,瞬间花火绽放、流星如瀑。前来欣赏这一壮观景象的游客人山人海,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叫好声和鼓掌声,喜悦欢快的气氛将非遗集市推向高潮。
据了解,始于北宋的 “打铁花” 是流传于豫晋地区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历史悠久,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有祥和喜庆之意。表演前期要准备炉子、坩埚和煤炭,在表演前一个小时生火,将生铁加热,待铁水温度升高到 1600℃时,用竹筒将铁水盛起抛出去。灼热的铁水在空中迸散,在空中形成 “铁花火雨” 的景象,似天女散花,似群星漫天,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游客对当天的非遗集市赞不绝口。“今天是我第一次看‘打铁花’,很震撼,也很漂亮,明天带上我的女儿也来看看。”“这里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好看的,简直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天堂。” 开市当晚,客流量达 5000 余人次,共设各类摊位 25 个、游乐项目 8 个,总营业收入 8 万余元。
新邵县坪上镇筱筀村和筱溪村在资江筱溪段举行龙舟友谊赛,用 “速度与激情” 迎接端午佳节。比赛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观者如云。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艘艘色彩明艳的漂亮龙舟,随着船头鼓手激越昂扬的鼓点和桡手们整齐划一地挥桨,时而似离弦之箭,时而如蛟龙戏水,一会齐头并进,一会独领风骚,偶尔再与桥上高铁来个 “完美交错”,一幕幕变幻莫测的精彩画面令现场观众目不暇接。
观赛的潘阿姨和易阿姨两位老人激动地表示:“好久没看到过这么好看的龙舟比赛了,这天比过年还热闹些。”
“我们村划龙舟的历史有三四百年了,每年端午节只要条件允许,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第一是大家的爱好所致,第二能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激发大家的斗志。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不远千里,都要赶回来参加比赛。” 筱筀村党支部书记颜爱文说。
年轻的筱筀村民颜新鹏,从读大学开始,到后来工作、创业,已连续 13 年参加村里组织的端午节划龙船活动。6 月 4 日,颜新鹏和哥哥千里迢迢从贵州赶了回来,兄弟俩捐款、训练,并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筹备。“我从小就喜欢村里组织的龙舟比赛活动,每次都会赶回来参加,弘扬齐心协力的龙舟文化、传播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把这个传统民俗活动发扬光大。” 刚下龙舟的颜新鹏满头大汗地说道。
当天,在筱溪村的啦啦队中,一群拿着铝盆铁盖敲打呐喊的爷爷奶奶成功吸睛:“加把劲啊,嗨嗬!往前冲啊,嗨嗬……” 站在 C 位的古稀老人张湘中带领队友一起,使劲地敲 “锣” 打 “鼓” 喊号子。他说要用他们的狂热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年轻人,让大家把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好好传承下去。
为确保比赛活动安全有序,各村的村干部、民警辅警、志愿者等一直坚守在现场维持秩序,一旦发现观众有危险举动,立即予以劝离制止。据了解,筱筀村和筱溪村曾于 6 月 8 日组队到冷水江市麻溪村,参加了一场有 22 支队伍参赛的龙舟比赛,两村队员经过奋勇比拼,一举将冠、亚、季军斩获囊中。
新邵县坪上镇在资江筱溪段举办群众龙舟友谊竞技活动时,11 支龙舟队伍两支一组轮番竞技,如蛟龙出水,在赛道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参与本次龙舟活动的有坪上镇筱筀村、筱溪村、冷水江市麻溪村、新田村等单位共计 11 支龙舟队,参与划手 300 名,赛程全长约 1000 米。为做好龙舟活动观赛区安保维稳工作,坪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严密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安保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构建立体防范网络。工作人员共分为交通秩序维护组、应急救援组、后勤保障组、执勤组、机动组等队伍,全力做好观赛区及交通要道的交通疏导、应急救援、突发事项处理、场地秩序维护、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
此外,在湖南,赛龙舟活动十分热闹,各地百舸争流。邵阳市新邵县坪上镇多个村子在资江筱溪段举行的龙舟友谊赛,也是湖南众多精彩龙舟赛中的一部分。
在新邵县,人民公社时期与农村田土承包到户后,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民公社时期,“山改土 —— 土改田 —— 稻田一熟改二熟改三熟” 成风,呈现出广种薄收的特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田土承包到户后,农民生产更加自主,开始追逐集约耕作。稻田从三熟改为二熟再改为一熟(中稻),坡土则退耕还林。杂交稻全面取代常规稻,牛耕逐渐被机耕替代(水田约一半实现机耕),单一氮肥改为氮磷钾复合肥,人工车水也改为抽水机抽水,扮桶脱粒变为动力打谷机收获。
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劳力剩余,城镇就业途径改变。那些升学无门的农民及城镇居民子弟,纷纷设法求师学习木工、砌工、石工、理发、油漆等手艺。拜师时,通常会设拜师宴,有的还会行拜师礼,如鞠躬、磕头、敬烟、献茶等。学习木工砌工的人还会备置香烛酒醴奉拜鲁班先师。学徒期一般为 3 年,有的缩短为 2 年,随师边做边学,不计报酬,也有师傅会优待徒弟,发给少许零用钱。
大型建筑工程开工和竣工时,会举行奠基典礼或竣工投用典礼,召开大会,领导出席讲话,并铲土奠基或剪彩启用。企业开张则举行开业庆典,上下左右涉业单位和亲朋好友送红包、献花篮、挂彩幅致贺,业主张灯结彩,雇请管乐队、腰鼓队、剧团捧场,大张宣传,并设宴款待送礼来宾,商业服务业企业还常采取花样百出的措施优惠顾客。单位、学校、企业等每逢成立或开业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等整数之年际,举办纪念庆典,以此或促销,或筹款,或凝聚、弘扬事业精神。
农村建房有着独特的习俗。打地基、上梁时会杀鸡祭神,以避煞求吉。上梁时,砌工与来客唱歌祝福,叫 “端梁”,每唱一支歌主人即发一个小红包。圆垛之日办圆垛酒,亲朋好友前往庆贺,齐颂 “华堂毓秀,紫气盈门”。乔迁新居要选择吉日良辰,从原居带一火种到新宅,谓之 “过火”,亲朋送礼祝贺,谓之 “贺火”。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生意人讲究经商彩头。商家每天上午首笔生意格外用心,力争顺利成交,以示整日顺畅。若有顾客退货换货,上午概不接待。有的商店还辟设神龛,供奉财神金身,以祈保佑,财源滚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邵县的人们不讳期福心态。开工、开业、办事、出行等重要活动择日,或礼金数目、购物价格、电话手机尾号等涉数,均喜 “双” 忌 “单”。尤以 “6”(流,如流水之顺)、“8”(发)、“9”(久)为吉,特忌 “4”(死)。但丧事礼金数必带单数零头,意示 “单” 此而已。
新邵县在生活习俗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
在穿着方面,新邵县有自制布鞋的传统。过去,妇女们用碎布头、索线等材料,经过制底样、垫鞋底、纳鞋底等工序,制作出结实耐用的 “千层底” 布鞋。如今,虽然市面上的布鞋大多是机器制作,但手工布鞋因其舒适的特点,又重新受到一些人的喜爱,甚至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外,新邵县还有编织麻线麻布的传统,不过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还在坚持做这些。
在家具方面,以前大部分家具是由木匠打造,而现在人们更多地选择从商店购买。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具的种类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在交通工具方面,新邵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主要是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等,现在交通更加便利,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婚姻习俗方面,新邵县农村青年男女订婚时,父母会请算命先生 “合生辰八字”。在传统观念中,这被认为是一种确保婚姻美满的方式。媒人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受重视,他们起着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结婚彩礼有老三件等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礼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新邵县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这些习俗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新邵县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 “根基”。
一方面,新邵县积极举办各种文艺汇演等活动。例如,坪上镇岱水桥举办的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弘扬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文艺汇演,由新邵县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指导,坪上镇政府主办。活动现场,文艺轻骑兵们各展身手,老艺术家演唱的《小背篓》、少数民族独唱《么妹十三寨》、花鼓戏、现场大合唱和民族乐器演奏等节目精彩纷呈。同时,还开展了民族知识和禁毒知识问答活动,广大群众尽情享受这场文化艺术盛宴带来的热闹氛围。
另一方面,新邵县注重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在新邵乡镇,每逢嫁娶都还沿袭着很多古老传统民风民俗,通过视频摄影在短视频平台展示嫁娶流程,提高当地群众的团结意识。乡村通过村支 “两委” 加强入户走访,关注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传承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信心。同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宣传等方式,动员各民族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当地群众自发改编精神文明宣传歌词,传播良好风俗习俗,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新邵县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在太芝庙中心小学农耕体验基地,组织各族学生开展户外农耕体验活动,以体验农耕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民辛勤耕耘的品质,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邵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走进潭府乡中心小学,为师生带来传统文化盛宴,包括剪纸艺术课、书法讲座等,让孩子们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大竹小学开设书法、绘画等多项民俗课程,用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此外,新邵县还积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新邵大成拳协会把民俗文化、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融入 “建设平安新邵”“健康新邵” 之中,丰富和传承非遗文化,助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新邵县通过这些举措,不断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信心,为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根基” 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