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民俗文化

2024-11-27

阳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戏剧、手工艺、农业习俗等多个方面,是邵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邵阳县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在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

戏剧方面,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 “祁阳戏”,清末又名 “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三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 400 年,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在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多个地市都有传承和发展。祁剧具有古老的传统色彩,属于歌舞戏,规模较大,几十个人演出一台戏,必须用祁阳话演唱,演出的时候辅助于字幕,基本都是古装戏和大戏。

邵阳花鼓戏也是邵阳的一大特色戏剧。邵阳花鼓戏旧称 “花鼓”,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 世纪 50 年代命名为 “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手工艺方面,宝庆竹刻独具特色。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2006 年 5 月 20 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滩头年画更是邵阳的一张亮丽名片。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 29 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2 年,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2006 年 6 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外,邵阳县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邵阳布袋戏,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 “永” 字辈,共 18 代。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白仓高跷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白仓高跷” 俗称 “踩高脚”,又称 “耍高跷”,是一种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 1300 多年历史的湖南省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我国的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子・说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期则遍布全国南北城乡。

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术也别具一格。邵阳蓝印花布主要分布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白仓镇、古县城、宝庆城及周边城镇。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 “阑干斑布” 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

农业习俗方面,邵阳农民勤劳质朴,遵循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作息规律。邵阳农村一天劳动分早晨、上午、下午三个时段。农民特别看重早工,俗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又云:“三早当一工”,所以农民无论寒暑,天一亮就起床,劳作至 8—9 点回家吃早餐;上午 9—10 点出工,下午 2—3 点才收工吃中餐,期间 12 点左右俗称 “茶时”,歇肩一下;山民因路途较远,常带干粮当中餐。下午 3—4 点出工,至天黑回家。在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时期,这一作息时间是严格遵守的,只在盛夏暑天中餐后多休息个把小时,用来给社员挂工分。1980 年代包产到户后,农民有了自主权,出工或早或晚视工夫轻重而定,但大体仍循上述作息习惯。

农业谚语也体现了邵阳农民的农耕智慧。诸如播种 “穷人莫信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二月清明莫向前,三月清明莫推后”;又如 “清明种豆,谷雨播谷”“处暑荞麦白露菜”“七藠八蒜九油十麦” 等。

在从事农耕生产时,邵阳人民还会祭祀敬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育秧时,先要在田埂上插三炷香,烧一叠纸,并以酒洒地祭祀田神。插秧时,首次扯秧称作 “开秧田门”,农民需要在这天焚香烧纸、备好酒肉、祭祀田神,大家喝酒吃肉,改善生活,叫做吃 “莳(栽)田包子”,祈求保佑粮食丰收。插秧时,一人一次五行退着插,如果是大丘田,则由一名栽田能手在田中间插一行笔直的秧苗作参照,称 “打列(nia)”。插秧时你追我赶,比速度与质量,插得慢的人被人超过后叫 “关羊”,被关羊是很没面子的。

禾苗抽穗后,会扎制稻草人立于田中吓唬麻雀等飞鸟。稻谷成熟时,村民会在靠近山林的稻田搭建草棚,晚上派人守护,用鸟铳、锣鼓、鸣炮等方法驱赶野猪。旧时候,每逢久旱不雨,各家戒斋,大家一起,抬观音菩萨或雨神、龙王像,敲锣打鼓、舞龙灯到龙王庙、土地庙、田垄去求雨。收割稻谷时,往往会在一丘田的一角故意留下一兜禾不割,留给老鼠在田中吃,同时也希望老鼠不要进屋偷吃仓里的粮食。秋收后,村民会集资邀请戏班到本村庙堂或院子里唱戏,称为 “禾苗戏”,或请道士、巫师,前来作法还愿,庆贺今年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邵阳的养殖习俗也独具地方特色。养猪方面,邵阳人修建住宅,会考虑猪舍、牛栏的布局。栏舍下基,要选农历双日动工。平整猪舍地面,忌讳东一坨西一块拍砸。未进猪的栏舍,忌从栏枋上跨越。挑选猪仔,要选 “腰圆脚粗、耳阔尾壮、短嘴眯眼” 的。买小猪回家,要 “放痧”。亲邻仔猪交易,卖家一般不送仔猪到买家。卖肥猪出门,女主人常在猪舍旁唤猪数声。办喜事、杀过年猪,忌一刀不死。屠户宰杀肥猪,往往将猪尾巴留给主人。

养牛方面,“前怕牛栏后怕仓”,牛栏一般不建在农舍屋前。母牛产仔后,主人将牛胞衣用竹筐或稻草包裹系挂于野外枫树上。训练小牛耕田,须选择 “庚午日”。端午节午时,将写有朱红色 “姜太公在此” 的黄纸贴在牛栏门柱上。农家六月六 “尝新” 时,要割几束带穗稻草喂牛。忌讳牛登堂入室。放牛或耕田时,可用牛梢子驱赶或抽打,但不能棍棒相加。买卖耕牛成交后,卖主常以红纸封少量钱币挂在牛角上回赠买主。

养狗方面,邵阳农村养狗为看家、打猎。主人将狗看成家庭的一员,过年、尝新等重大喜庆节日,会用白米饭拌肉倒扣在地上赏狗。谁家母狗产仔,亲朋邻友可以讨要。若母狗单胎只产一只,视为不吉利之兆,便托老者将狗崽远送野外。别家狗到自家来,看成 “来福” 吉兆。闺女、少妇忌看公母狗交配。主人一般不会自家动手打杀家狗。节庆喜宴,不用狗肉聚餐。

养猫方面,养猫为了捉老鼠,但养猫有诸多禁忌。养猫只养一只。从外面自动跑来的猫一般不养。若邻家之猫来自家屋内做窝产仔,也视为不吉之兆。农家老妪,若逢家猫钻被窝,视为借暖有喜,乃吉兆也。养鸡方面,鸡舍常置偏舍、堂屋、脚门过道的旁边,忌放置家中神龛的正下方,更忌放入内室。若鸡舍死鸡,或久未使用,必以草火熏烧。仔母鸡初生之蛋称为 “报信蛋”,一般不捡。母鸡孵抱过、未受精、不能孵出小鸡的 “寡蛋”,幼童、闺女忌食。鸡与鸡蛋为农村人情往来之馈赠佳品。家中来客,杀鸡招待为最高礼遇。若半夜之前公鸡无故大明,或白天飞窜屋脊瓦顶久赶不下,则要预防火灾。

二、邵阳县特色戏剧

1. 湖南祁剧

祁剧作为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1. 祁剧的起源与发展

祁剧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当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祁剧的雏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祁剧不断融合徽调、汉调、秦腔等多种声腔,剧目和表演艺术日益丰富。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在湖南省内广泛流传,还蔓延到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周边省份。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2. 声腔特点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三种声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腔是祁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之一,其特点是一唱众合,人声帮腔,锣鼓造势。演唱高腔时,如高山流水般委婉动听,数板更是高腔的精华,体现了演员的唱功和节奏感。弹腔相对粗犷、高亢,有 “雨夹雪” 和 “老少配” 两种特色唱法,能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版式多样,适用于不同的场面和情绪变化。

3. 舞台语言统一使用祁阳话

祁剧的舞台语言统一使用祁阳话,这使得祁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祁阳话的运用,不仅让祁剧在表演上更加贴近生活,也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同时,祁阳话的独特韵味也为祁剧的唱腔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2. 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作为邵阳县的一大特色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 旧称 “花鼓”,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

邵阳花鼓戏旧称 “花鼓”,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它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在 20 世纪 50 年代被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与地花鼓的兴盛有密切关联。当时,邵阳民间歌舞 “打对子” 和 “车马灯” 等表演形式为邵阳花鼓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音乐来源及影响

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充满了乡土气息。在发展过程中,它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深受观众喜爱。邵阳花鼓戏的音乐共有 560 多首曲牌,分为川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小调四类。走场牌子、锣鼓牌子轻松活泼、欢快热烈;川调高亢激越;民间小调和丝弦小调优美委婉、动听入情,地方风格浓郁。

3. 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

邵阳花鼓戏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为它赋予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祁剧宝河派戏白的运用,使邵阳花鼓戏在表演上更加规范和专业;而邵阳地方语言的融入,则让它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这种舞台语言的结合,使得邵阳花鼓戏在表演上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好地展现了邵阳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传统手工艺

1.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作为邵阳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而出,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中,就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潘一龙,别号云山樵子,从小天资过人,工诗善画,尤精于竹刻。他所刻山水花鸟人物,形神兼备,自然生动。当时宝庆竹刻主要流行圆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

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 等珍稀艺术品,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当时最有名的竹刻艺人李昌元以制竹子食箧和书箧而名重一时,最终成为宫廷专门的竹刻师。

乾隆时期,宝庆竹刻进入全盛期。形式图案更为丰富绚丽,制作也更为娴熟精美。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 年,政务院特定 8 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有二十余种。历代大师们擅长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出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而,宝庆竹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在历代战乱和 20 世纪 60 年代屡受严重摧折。20 世纪 90 年代,邵阳原有的 9 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

2. 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

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历史悠久。从唐末发明木版印刷以后,民间年画应运而生。据《邵阳地方志》记载,元初大德年间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阳滩头印的,可见滩头年画的产生比其它地方要早。从滩头年画的《老鼠娶亲》画上刻有 “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 字样,称楚南不称湖南,为明代所产无疑。

清嘉庆年间,滩头一带盛产五色纸,滩头纸被列为贡品,滩头木版年画由此遐迩驰名。同治年间举行国丧,曾明文禁令滩头印发 “欢乐” 题材的年画,可见最迟在同治年间滩头年画已相当发达。

民国初年是滩头年画的全盛期,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坊有二十多家,如 “忠良美”“生盛昌”“和顺昌”“正大昌” 等。这些作坊除印刷年画外,还生产各种土纸与各种花纸。年销售量高达七百多万张,居全国年画产地第三位。

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

神像类中,门神有托货、广货和水货之分。托货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以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敬德画像为主;广货销于广东、广西一带,门神一般改为关羽画像为主;水货又称苗货,主要销往湖南的湘西地区和云南、贵州的苗族地区,门神以苗族英雄神像为多见。财神以赵玄坛的画像为多见,灶神亦称 “灶君”“灶王”。

吉祥如意类中,有 “和气致祥”“子孙万代”“年年发财” 等样本,多是表现吉祥喜庆、寓意祝福等题材。

故事类中,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桃园结义》《西湖借伞》《老鼠嫁女》等历史故事、戏剧情节和神话传说。

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 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 年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滩头年画不仅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还成为传播清廉文化的独特载体。传承人深挖传统年画的廉洁文化内涵,提炼出 “正、廉、勤、和、信” 方面的故事素材,通过传统年画讲述清廉故事、塑造生动的清廉人物形象,将清廉文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使之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滩头年画特有的创作规律和艺术风貌,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显示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那情感对象、情感内容以及情感形式体现的传统 “基础本体” 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潜在性和可能性。

四、独特民俗活动

1.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作为邵阳县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为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元末明初,刘氏家族为避战乱,刘姓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此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 “永” 字辈,共 18 代,系口传心授。

其表演方式和技巧独具特色。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在布袋戏最兴盛的年代,曾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里的部分人物木偶,还有狮、虎、马、龙等动物木偶,以及刀、斧、枪、棍等木制小兵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生活较为缺乏,邵阳布袋戏曾广受欢迎。如今,邵阳布袋戏仍然活跃在农村舞台上,传承人们也在努力将这一传统艺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使其得以传承下去。

2. 白仓高跷

白仓高跷俗称 “踩高脚”,是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流传于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

白仓高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子・说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期则遍布全国南北城乡。而白仓高跷兴起时间虽待考,但据《邵阳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公元 1806 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至今已二百多年。

白仓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高” 是指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异乎寻常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灵巨人。“奇” 是指白仓高跷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戏剧人物造型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古拙,形象力求生动有趣。高跷艺人们动用他们扎实的技巧,在高跷上把表演者的真脚 “扎” 起来,假腿动起来,真臀坐起来,假臀跷起来,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艺给人以艺术享受。“险” 是指白仓高跷的表演难度大。高跷艺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练成灵巧的表演技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而腿不软、心不乱、队伍不散。才能让观众惊心动魄,耳目一新。

白仓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以表演戏剧角色为主,扮相滑稽,表演风趣。武高跷以展示特技和功力为主,动作惊险,表演激烈。清代乡土诗人高雄有诗赞曰:“高跷秧歌夸捷足,群儿联臂欲升天”。白仓高跷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每次表演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吸聚到白仓,形成 “红男绿女,填街塞巷” 的场景,呈现出一派节日欢乐景象。2007 年,“白仓高跷” 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3. 其他民俗活动

除了邵阳布袋戏和白仓高跷,邵阳县还有许多其他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隆回花瑶挑花、岩鹰拳、花瑶呜哇山歌、城步吊龙舞等。

隆回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传统手艺。花瑶女子头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小孩背带及日用品中,随处可见挑花装饰。姑娘们常常随身携带绣品针线,利用劳动间歇时间进行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挑花姑娘。瑶族女子个个学挑花、爱挑花、穿挑花,一代传一代,挑花技艺就这样不断延续和发展至今。

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的材料为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女不用描图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多采用图案中套图案的填充式挑花工艺。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多达千余种,大致有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等四大类,以动物类图案最为常见,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国著名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称之为 “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

五、农业习俗与生活文化

1. 农业习俗

1. 农民作息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看重早工,不同天气有不同安排。

在邵阳县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一直遵循着传统的作息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邵阳农村一天的劳动分为早晨、上午、下午三个时段。农民们特别看重早工,正如俗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早当一工”。无论寒暑,天一亮农民们就起床劳作,至 8—9 点回家吃早餐;上午 9—10 点出工,下午 2—3 点才收工吃中餐,期间 12 点左右俗称 “茶时”,会歇肩一下。山民因路途较远,常带干粮当中餐。下午 3—4 点出工,至天黑回家。在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时期,这一作息时间被严格遵守,只在盛夏暑天中餐后多休息个把小时,用来给社员挂工分。1980 年代包产到户后,农民有了自主权,出工或早或晚视工夫轻重而定,但大体仍遵循上述作息习惯。这种勤劳的作息规律体现了邵阳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2. 集体化生产和包产到户后的变化。

在集体化生产时期,农民们的劳动时间和任务由集体统一安排,大家共同劳作,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目标而努力。然而,随着 1980 年代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出工时间,更加灵活地进行农业生产。虽然作息时间有所变化,但农民们勤劳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坚守着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包产到户后,农民们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和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饮食文化

1. 主食以大米为主,红薯、杂粮次之,不同时期的吃法变化。

邵阳县境内向以大米为主粮,红薯次之,小麦、玉米、高粱、荞麦、小米等再次之。50 年代前,由于缺粮,农家或蒸煮干饭,或拌薯米、玉米、小米煮饭,或食稀粥,还有用大米、玉米、小麦、荞麦、铲子或上山采蕨磨粉蒸粑煎粑吃的。红薯在当时是半年粮,邵阳的吃法很多,当饭吃一般是切薯米、蒸薯块,故有早上 “口猪(口)羊(蒸红薯块),中午芝麻拌糖(大米拌红薯米煮饭),晚上三打三吹(煨红薯块)” 的俚谚。还有磨粉制粉丝,既当饭又做菜,有的则将红薯切成丝、片,或煮熟晒干,或用油炸焦,作为副食。随着稻谷产量的成倍增长,80 年代起,城乡都以大米为主粮,杂粮与红薯一般只用来调节口味,多数用作饲料或蒸酒磨粉。

2. 特色菜肴和副食,如猪血丸子、腊肉、辣椒、血酱鸭、清炖鹅肉等。

邵阳县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与副食品,素为人民喜爱,历久不衰。猪血丸子是用豆腐拌猪血、肉丁、辣椒粉、五香粉食盐等,捏成椭圆形的丸子,经日晒或文火熏干,成黑红色,收藏、携带均感方便,为旅游、馈赠及待客的佳品。腊肉是将新鲜猪肉刨干洗净,切成一斤、二斤或三、五斤重的条块,抹上盐,用绳索悬挂于炉灶之上,让火烟薰成红黑色,成半干状态,尤以柴火烘干的色、香、味为最好。牛、羊、鸡、鸭等亦有此食法。辣椒在邵阳不是佐料,而是菜。“邵阳一大怪,没有辣椒不算菜”,辣椒吃法多种多样:干辣椒,秋天将红鲜辣椒剪去青柄,用晒席、篾筛晒干;浸酸辣椒,将鲜红辣椒洗净晾干,浸于酸菜坛中;剁辣椒,将鲜红辣椒去柄,洗净晾干,用刀剁成豆粒大小,再拌上食盐、菜油等藏于菜坛之中,有的还拌上黄豆豉或干杂菜;煨辣椒,将青辣椒(一般选鱼泡辣)去柄洗净,整个地放入锅内煨炒,至一定成色,便加上食盐,或者再在辣椒肚里塞些瘦肉、豆豉,用锅炒熟或用油爆熟。辣性最强的是本地产宝庆朝天辣,体小而角尖,一杈结七颗,又名七星辣,外地人闻味冒汗、流涎,而邵阳人吃起来若无其事。邵阳人嗜辣成性,许多人认为邵阳民性勇猛刚烈,与好吃辣椒有关系。血酱鸭是新宁、武冈等地宰鸭时,把米醋或酸水洒入鸭血中,使其成为不凝固的血浆,再把花椒、大蒜、生姜等掺入搅匀,然后将鸭肉切成小块,拌些佐料,投入血浆会炒,使之色似红烧。清炖鹅肉是武冈所产之铜鹅,生长快,肉质嫩。

3. 服饰文化

1. 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从晚清民国到现代的演变。

晚清民国时期,境内人民的服装,城乡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衣,布扣为结,外系腰带,夏天擦汗,冬天紧身御寒,俗谓 “饭少加碗菜,衣少加根带”。有些人冬天穿长袍,右边开襟,布扣为结。富有家庭穿皮袍,上罩马褂;或穿西装、外套(大衣)。妇女胸襟短衣,右胸侧开襟,布扣为结,富家妇女及城镇女子,多穿旗袍、系裙。裤子式样男女无别,均为敞口大腰裤,不开门襟。裤头折迭腹前,以布带、纱带系于腰间。农民衣服多用家机布缝制,一般用黄栀子、草灰等自染,讲究一点的送染坊。为了耐穿耐磨,多在洗涤后用米汤浆好,新穿时硬如纸片,索索有声。

五四运动以后,青年学生男的穿学生装、青年装、中山装;女的热天系短裙,冬天着短衣长裤。新宁等地,许多成人晚上裸裎而睡,怕磨损衣裤,冬天睡竹席时,亦习此为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式布扣开襟衣减少,男的多着中山装,女的列宁装,颜色以青、蓝、灰、黄为主。文化大革命中,盛行解放装。

80 年代起,羊毛衫、羽绒衣、太空衣、皮夹克、西装、长短呢大衣、百褶裙、喇叭裤、牛仔裤、健美服等普遍流行。即使是边远山区,衣着保暖护体的问题也都基本解决。

2. 发型变化,从留辫到剪辫再到各种时髦发型。

清代,男子留辫,女子蓄满头长发,织单辫或双辫。婚后挽发髻,插簪。辛亥革命后,男子剪辫,留齐耳长发。随后,城镇男子留分头(俗称西式头)或蓄平头;农家男子多剃光头,妇女多剪短发。80 年代起,中、老年男子多留平头,青年喜留大背头;少女多留披肩秀发,中、青年女子则烫成名目繁多的时髦发型。在湖南,发型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从梁朝伟式西式头、周润发式大背头、郭富城式小分头,到后来各种夸张的样式接踵而生。如谢霆锋的鸡冠头,郑伊健的长头发等都曾引领潮流。在邵阳,发型的变化也紧跟时代步伐,从简从快成为有压力的成年男人的选择,而年轻人则更加追求个性和时尚。

3. 首饰和鞋帽的变化。

明代吴童《客寓邵陵》诗云:南楚雄边百粤亲,山川无异土风淳。踏歌樵妇黄茅髻,负戴征人白葛巾。描述了其时邵阳人的首饰,男的为素色葛布头巾,妇女挽发插髻。清代至民国,少数富家男子佩戴金戒指、玉手镯。妇女兴戴金银耳环,手镯,戒指,发髻别银簪,插鬏心花;贫苦妇女多以竹片为发髻。50 年代后,男女戴首饰者渐少,戴手表的多。80 年代起,青年妇女又兴戴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男子也有戴戒指的。

新中国成立前,无论城乡,男女一般都穿自制的布鞋,雨天则穿本地生产的钉鞋,用牛皮或布面透桐油制成,城镇的人还有穿木屐的。穷困人家穿草鞋、长统纱袜、布袜。一般戴青色碗口帽,帽顶上嵌一颗琉璃珠子或小纱球。讲究一点的戴博士帽、兽皮帽。老年妇女喜用青丝绉纱扎头,小孩戴紫金冠、狗头帽。80 年代起,各种规格、式样的鞋、袜、帽等工业制品大量生产,占有市场,钉鞋及木屐已极为少见。

六、邵阳县民俗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1. 探讨民俗文化在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邵阳县民俗文化在历史、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历史价值方面,邵阳县的民俗文化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例如,邵阳布袋戏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见证了邵阳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状态。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已有 1300 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民间年画的演变和传承。祁剧作为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湖南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这些民俗文化都是研究邵阳县乃至湖南历史的珍贵资料。

在艺术价值方面,邵阳县的民俗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宝庆竹刻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历代大师们将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出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到二十多道制作工序,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其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邵阳花鼓戏、邵阳布袋戏、白仓高跷等民俗活动也各具特色,在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文化价值方面,邵阳县民俗文化是邵阳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邵阳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农业习俗中的祭祀敬神活动,体现了邵阳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养殖习俗中的各种禁忌,反映了邵阳人民对动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服饰文化的演变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邵阳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1. 面临的挑战,如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然而,邵阳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民俗活动如邵阳布袋戏、白仓高跷等的观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的农业习俗和养殖习俗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此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也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1. 提出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措施和建议。

为了传承和保护邵阳县民俗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

首先,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学校应将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投入。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对民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民俗文化产品。

最后,加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如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民俗表演等,既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例如,邵阳县可以依托白仓高跷、邵阳布袋戏等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之,邵阳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但也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