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北塔区历史文化

2024-11-26

塔区作为邵阳市的一个新区,虽成立于 1997 年,但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

北塔区因区内的北塔而得名,北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至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这座古塔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不仅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更是北塔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自邵阳置郡以来,这里就商贾不断,一派繁荣。晋太康元年,邵阳市前身邵陵郡的郡治就设在今江北乡北塔湾。可以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这里作为郡治之地,必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1997 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北塔区,辖原东区的江北街道等地区。北塔区的成立,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北塔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北塔区地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新邵、邵阳两县接壤,与双清、大祥两区隔江相望。这里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岗、平地齐全,土壤肥沃。境内资江由西向东流过全境,三分之二的村临江而居。资江作为湖南四水之一,不仅为北塔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北塔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季风交替,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严寒期短。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柑桔、家禽牲畜和百合等。其中陈家桥乡的龙牙百合有 300 多年的栽培历史,肉厚细嫩,色泽洁白,行销海外;茶元头乡的白田萝卜,状如砂罐,肉质多汁,生吃如藕,松脆甘醇,熟后滑腻软绵;田江的生猪、茶元的养鸭、江北的养鸡都已成规模并各具特色。

回顾北塔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辉煌与变迁。从古代的郡治之地到如今的现代化新区,北塔区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北塔区将继续传承历史文化,开拓创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北塔区的地理环境

1. 位置境域

北塔区位于邵阳市城区北部,与新邵、邵阳两县接壤,同时与双清、大祥两区隔江而望。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27°11''29″—27°18''12″,东经 111°20''48″—111°29''23″。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北塔区成为连接周边地区的重要枢纽。

2. 地貌

北塔区地处衡邵丘陵盆地,境内丘岗起伏,河谷平原镶嵌其间。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山、丘、岗、平地齐全。这里土壤种类繁多,有机质和氮含量高,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 水文

资江由西向东流过北塔区全境,三分之二的村临江而居。资江作为湖南四水之一,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大夷水,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流经资源、湖南新宁、邵阳等县市;西源为赫水,流经武冈、隆回等县市,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 “资江”。资江不仅为北塔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4. 气候

北塔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为 17.2℃,最低 16.2℃,最高 18.1℃。1 月最冷,7 月最热,年平均 28.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10.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 39.5℃,无霜期年平均 277 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323.0 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 4 - 6 月,多年平均占全年的 44.4%,多年平均降雪日为 9.6 天,积雪日数 5 天。日照时数年平均 1533.2 小时,以 7、8 月最多,占全年的 30.7%。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北塔区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柑桔、家禽牲畜和百合等。其中陈家桥乡的龙牙百合有 300 多年的栽培历史,肉厚细嫩,色泽洁白,行销海外;茶元头乡的白田萝卜,状如砂罐,肉质多汁,生吃如藕,松脆甘醇,熟后滑腻软绵;田江的生猪、茶元的养鸭、江北的养鸡都已成规模并各具特色。

此外,从写作素材中的邵阳北塔区天气预报 40 天、邵阳北塔气温等内容可以看出,北塔区的气候较为稳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北塔区的交通也十分便捷,320 国道横贯东西,207 国道和 1821 省道纵连南北,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咫尺相邻,资江一桥、资江二桥、西湖大桥、雪峰大桥、桂花大桥与市中心紧密连接,区内西湖北路、魏源路、北塔路等 “七纵十横” 城区路网基本形成。三面滨江,五桥飞架的独特地势,使得北塔区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精美城区。2024 年邵阳市北塔区 S236 线大修工程全标段施工招标公告也显示出北塔区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北塔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北塔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北塔区的自然资源

北塔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矿产资源

  • 石灰石:北塔区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用于制作水泥、烧石灰的原料及建筑材料等。其主要分布在茶元头乡的六十村、河上桥村,出露地面达 500 余亩。邵阳市北塔区田江乡邓家村石灰厂就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该厂秉持 “本质为本、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的经营销售理念,吸收新创意,严把质量关口,生产出高品质的石灰产品。该厂的福利也较为优厚,提供五险一金、带薪年假等员工福利。此外,走可持续发展路的玉发耐材也倡导利用北塔区的石灰石资源,为北塔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 砂卵石:砂卵石主要用于建筑及铺路,分布于境内的资江河段中。年产砂石量达 70 万吨,主产状元洲磨石社区和新滩镇的新渡社区。丰富的砂卵石资源为北塔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

  • 黄板石:北塔区另有较丰富的黄板石藏量,虽然目前具体储量不详,但这一资源也为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2. 土地资源

北塔区境内低山平地交错,属江南丘陵地形。最高海拔 500 米的大山岭位于茶元头乡河上桥的木山村,其它大多数为海拔 250 米至 300 米左右的低山平地。全区总土地面积 8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13 千公顷,水田 2.21 千公顷,旱土 0.92 千公顷,水域养殖面积 0.776 千公顷,林地 3.08 千公顷。

  • 耕地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茶元头街道办事处和陈家桥镇等,占全区耕地的 83.69%。全区耕地整体位于国家划定的一年两熟制区域。位于不同坡度的耕地各具特点,其中,位于 2 度以下坡度(含 2 度)的耕地 4435.95 亩(295.73 公顷),占比 13.96%;位于 2-6 度坡度(含 6 度)的耕地 12451.80 亩(830.12 公顷),占比 39.19%;位于 6-15 度坡度(含 15 度)的耕地 13333.35 亩(888.89 公顷),占比 41.95%;位于 15-25 度坡度(含 25 度)的耕地 1378.35 亩(91.89 公顷),占比 4.34%;位于 25 度以上坡度的耕地 176.4 亩(11.76 公顷),占比 0.56%。

  • 高标准农田建设:北塔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2020 年,邵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北塔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现场评审,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设计方案审查。北塔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人对全区农田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片区、地块进行走访调研,科学规划。选定茶元头街道的沐三村、茶元头村、兴隆社区等 3 个行政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该项目区位于北塔区中部,中心位置距邵阳市城区 5km,位于资江干流北岸,呈带状分布,总面积 10620 亩。耕地面积 5719 亩,水田 4003 亩,地势较平坦,集中连片为 3 大块组成。项目区范围水源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交通条件发达,施工管护方便。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种植及相关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有效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整体效益和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产能和农民收入。

四、北塔区的著名历史遗迹

北塔区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承载着北塔区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1. 北塔

北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建于明朝万历元年,高 26 米,七级八角,砖石结构,铁顶。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

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增添了塔的庄重与威严。

北塔建成后,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明清时期曾是佛教活动场所。这里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和信徒前来修行、朝拜,成为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如今,北塔雄立资江北岸,是宝庆古城一大人文胜景。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北塔区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 马家村清真寺

马家村清真寺是邵阳市清真寺西寺,始建于 1922 年。这座清真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教的宗教特色和当地的建筑文化。2003 年,马家村清真寺进行了维修,使其更加坚固美观。

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穆斯林们举行礼拜、诵经等宗教仪式,传承和弘扬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同时,清真寺也向外界展示了伊斯兰教的包容与和谐,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3. 陈胜祥石碑

陈胜祥石碑始建于清朝,高 4 米,宽 0.7 米。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或宗教信仰等内容,为研究清朝时期北塔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陈胜祥石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北塔区的历史变迁,是北塔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4. 望江楼清真西寺、神滩晚渡、廖耀湘公馆等历史古迹

(1)望江楼清真西寺:作为北塔区的历史古迹之一,望江楼清真西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内涵。它为穆斯林提供了一个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展示了北塔区丰富的宗教文化。

(2)神滩晚渡:神滩渡在郊区新滩镇。资江由西南方向来,到此处折转向东,故江面宽阔,水流平稳。旧时,这里设有木蓬船义渡,并有义田 16 亩为义渡开支,公路兴起之前,是通向西南的要道渡口。神滩晚渡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画作。如今,虽然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神滩晚渡依然是北塔区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韵味。

(3)廖耀湘公馆:廖耀湘公馆位于邵阳北塔附近,是一幢非常普通的邵阳风格的民居,这里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廖耀湘的公馆,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廖耀湘在抗日战争前线,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廖耀湘公馆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五、北塔区的文化特色

北塔区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文化特色也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回族文化和武术文化两个方面。

1. 回族文化

邵阳回族每年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回历八月,回族妇女还要过法图默节。在回历九月都要封斋,每天早晨破晓前和傍晚日落后进餐,白天自觉停止饮食,斋戒一月期满,才开斋,因此这天称开斋节。开斋时,回族群众要沐浴净身,用清水洗全身或部分,分别称大净或小净。在无水时,也要用上代水做主净。再穿上洁净的衣服,并刮须剪甲,到清真寺聚会礼拜。礼拜后,又至亡人墓地诵经悼念。还有些回族群众,自幼乐捐,施舍本民族困难户。还有小开斋节,又称古尔邦节,即从上述开斋那天算起,往后推七十天便是。这天,有的向清真寺赠送牛羊,宰牲聚会,接着游坟诵经,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圣纪节,又叫冒路德节,在回历年三月十二日,以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回历八月,是回族纪念穆罕默德女儿法图默的节日。回族妇女沐浴净身,衣服整洁,去清真寺聚会并会餐,阿訇给她们讲伊斯兰教教义,赞扬鼓励她们勤俭持家,发挥民族传统美德。因参加者系妇女,又称女人节。

宝庆烙画传承人唐文林、王艳萍夫妻应回族开斋节组织机构及回民食堂的邀约,采用传统手工抄纸烙绘,创作出了《邵阳回族历史》《周复盛米粉店》《回民食堂》三幅作品。其中,《周复盛米粉店》采用长卷表现手法,再现了民国时期东直街(如今的红旗路市四中至青龙桥路段)的热闹场景。该作品中的周复盛米粉店便是回民食堂的前身,画面中的永和金号、卡尔登照相馆、易恒春药铺、锦华百货店、新华盛竹艺、同德酱园、合裕昌墨局等,都是老街上的旺铺。除此之外,该作品还包含九十多个神态各异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今年,邵阳回族的开斋节活动于 5 月 23 日至 5 月 25 日举行。邵阳回族历史悠久,据道光《宝庆府志》和回族姓氏家谱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置 “宝庆卫”。邵阳的回族是由北京、南京等地调遣随军到宝庆卫(即邵阳)屯兵戍守,担任卫指挥及屯垦人员的回族军事僚属后裔。六百多年来,回族人民在宝庆繁衍生息,与汉族及其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奋斗。

北塔区茶元头街道在清真西寺开展以 “回汉一家亲” 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活动中,马家村五十余名回、汉居民一起制作回族特色包子,牛肉水饺,现场气氛热烈,洋溢着诱人的美食香气,也让人感受到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交融中产生的浓浓邻里情。随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在现场与群众分享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知识、市民文明公约等文明知识,倡导居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邵阳的创建者。

2. 武术文化

北塔区茶元头村积极推动 “武术之乡” 的文化传统,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和学生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7 月 30 日,邵阳市北塔区茶元头街道茶元头村开展武术文艺汇演,进一步切磋展示武术技巧,推广普及全民健身。武术文艺汇演活动在传统舞龙舞狮节目中拉开序幕。数十位本地村民组成的舞龙舞狮队,在舞台上步伐矫健,展示出龙、狮的威武、灵性,颇具观赏性,引起观众的连连叫好。随后少林武术、散打、搏击等节目精彩纷呈,武术表演者们静如伏虎、动如飞龙,充分展示了茶元头村武术爱好者以武强身、以武养德的精神面貌。村里还组织少年武术爱好者参与表演,小武术家们一招一势,刚柔并济,有模有样。

7 月 31 日,邵阳市北塔区茶元头街道在茶元头村举行武术展演,通过切磋展示武术技巧,推广中华武术,振奋自强精神,普及全民健身。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狮子勇猛而雄伟,喜庆热闹…… 武术文艺汇演活动在传统舞龙舞狮节目中拉开序幕。数十位本地村民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步伐矫健,英姿飒爽,龙的威武、狮的灵性表现地淋漓尽致,赢得现场观众的连声叫好。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一群平均年龄十岁的小武术家们一招一势,刚柔并济,有模有样,举手投足间充满自信。少林武术、散打、搏击等节目精彩纷呈,表演者们静如伏虎、动如飞龙,充分展示了该区武术爱好者以武强身、以武养德的精神面貌。

8 月 24 日上午,北塔区茶元头新隆街岔路口锣鼓喧天,掌声阵阵,以茶元头村民和茶元头中小学生为表演主体的 “北塔区 2020 年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在这里拉开帷幕。活动以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舞龙舞狮表演开场,茶元头村主任亲自擂鼓,引导舞龙舞狮队伍,队伍一登台,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舞龙队伍由身手依然矫健的大爷大妈组成,他们精神矍铄,有板有眼,舞得一条彩龙上下飞舞;一红一金两头狮子由具有武术功底的四个年轻小伙子组成,他们身手敏捷,只见两头狮子在舞台上翻转腾挪,腾高窜低,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呼。舞龙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表演的地方传统剧目《抓蚌壳精》,村民生动有趣的妆容打扮、诙谐幽默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引得观众不断发出欢笑声。村民登台表演后,茶元头村中小学生们闪亮登场。男孩子们表演了翻跟斗、武术基本功套路、弟子规拳等武术节目,女孩子们穿着美丽的服装,表演了优美的舞蹈。孩子们在舞台上精神饱满,落落大方,即使在烈日下晒得满头大汗,男孩们依然一招一式干脆有力,女孩们依然对每个动作一丝不苟。表演的孩子中有五十多名贫困户子女,留守儿童三十名,最大的 13 岁,最小的才 6 岁,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在现场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这次的表演活动吸引了将近 200 位村民到场观看,一同享受这场乡村传统文化的盛宴。

茶元头小学在 2021 年邵阳市第一届武术比赛中成绩突出,被授予 “优秀武术馆校” 称号。茶元头小学为落实区教育局提出的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和 “一校一品” 发展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特色,于 2019 年全面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学校通过和村委会积极沟通协调,获得茶元头村经济上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学校通过政协提案的形式,引起北塔区文体局等上级部门对茶元武术和我校开展武术特色课程的关注和支持。在北塔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武术特色发展方案,聘请当地专业武术教练和学校体育专职教师一起组建了武术训练师资队伍,在每天的体育课中安排了两节作为武术训练课,分年级和班级开展全员武术训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全员训练,学校形成了以武术操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并在 2020 年全区大课间比赛活动中荣获第一名。在全员训练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选拔天赋好、训练刻苦的学生组建了武术兴趣小组,通过少年宫活动时间和平时的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在 2021 年邵阳市第一届武术比赛中,学校派出 18 位选手参赛,获得团体第 6 名的好成绩,在个人分组赛中,获得一等奖 8 人次,二等奖 4 人次,学校被授予 “优秀武术馆校” 称号。

今年,传统武术活动被列入湖南省重大非遗活动之一,北塔区茶元头街道通过展演平台,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到各类习武比赛和全民健身中去,营造全民习武尚德的浓厚氛围。同时,茶元头村还举办武术培训班,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中华武术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带动形成 “全民参与,全民健身” 茶元文化特色。

六、北塔区的发展与保护

1. 发展历程

建区以来,北塔区坚持 “突击路网、大力招商、项目建成、产业兴城” 的发展思路,实现了较快发展。重要基础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新城路网正在形成,投资硬环境逐步完善。

西湖大桥、江北防洪堤、蔡锷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成,为北塔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魏源路、资江北路、九江路、崀山路、状元路、黄桑路、排水系统等的开工并进展顺利,进一步完善了北塔区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新城路网正在形成,水、电、气、通信等配套同步跟进,投资的硬环境已逐步完善。

通过国企改制和招商引资,全区已拥有湘窖酒业、东信棉业、华力棉业、鸿运纺织、李文公司、恭兵食品、志伟钢结构等骨干工业企业,其中湘窖酒业、李文公司纳入湘西地区开发重点扶持项目。“湘窖酒业” 万吨曲酒生产基地于 2004 年 9 月 30 日开工建设,占地 1000 余亩,总投资 5 亿元,销售收入超 30 亿元。此外,市检察院、规划局、有线电视台、国安局、国税局、农发行、农商银行、新华书店等单位先后搬迁我区,江北广场和沿江风光带建设基本完成,文化娱乐红火、市场繁荣。

如今,北塔区已是新城雏形初现,产业初奠,环境日优,人气日旺。在 “文明立区、服务兴区、项目强区、民生福区” 战略举措的引领下,北塔区将继续加快建设 “邵阳现代服务新城、江北宜居宜游福城”。

2. 保护措施

邵阳市人民政府规划以北塔为中心修建北塔公园,将北塔及其保护范围列为一级保护区,加紧建设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雅的休闲好去处。

北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市政府将北塔周围 400 多亩土地划为北塔公园用地,并划拨 30 余亩土地作为北塔文物保护用地。目前,北塔公园和北塔文物保护区内的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市民和游客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的 “打卡” 胜地。

以湖南日报《重整行装再出发 —— 邵阳北塔区建设宜居宜游福城综述》为例,北塔区正大力实施 “四区二城” 战略,围绕 “文明立区、服务兴区、项目强区、民生福区”,加快建设 “邵阳现代服务新城、江北宜居宜游福城”。在发展过程中,北塔区注重生态保护,打造 “生态绿” 的城市面貌,同时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北塔区的发展与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北塔区还通过突出 “四个坚持”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坚持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标解难、高频督办,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项目强区方面,北塔区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拉通资兴路等项目,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北塔区在耕地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 “田长制” 为抓手,积极构建耕地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文件,加强宣传,推进耕地保护智慧化,形成严格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北塔区耕地保护工作获省政府 2023 年度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充分体现了北塔区在耕地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总之,北塔区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