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邵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22
邵阳双清区古城墙遗址始建于汉朝,当时的城墙采用垒土建造,虽古朴简约,却奠定了城市防御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邵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城墙也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
三国时期,邵阳属荆州,城墙在战火的洗礼下逐渐成为军事防御的关键设施。至唐代,邵阳设邵州,城墙规模进一步扩大,其防御功能日益完善,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宋代是城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夯土改为砖石结构,大大增强了城墙的坚固性。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赵昀登基,因曾遥领邵州防御使,便将邵州升格为宝庆府,邵阳城垣也随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向西、南侧扩展纵深,宝庆府的古城格局基本定型。此时的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1400 米,南北宽约 800 米,城周长约 4370 余米,墙高约 8.3 米,宽约 5 米,设有朝天、定远、大安、丰庆、临津五道城门,西、南二门还各筑有瓮城,广 80 余米,瓮城内驻兵守御,城墙上筑有炮台 12 座、炮楼 7 座,易守难攻。
明初洪武五年,城墙进行了全面改修,采用青石和红砂石垒筑,门洞为砖石券顶结构,形成了 “五门、六马面、七楼、十二炮台” 的框架形态。
清代咸丰二年,宝庆同知黄文琛再次修缮城墙,使其更加坚固。这一时期,古城墙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依山居高临下,坚不可摧。
在历史的长河中,邵阳古城墙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率太平军攻打宝庆府的战役。1859 年,石达开率数十万大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意图攻克宝庆,取道湖北入川。然而,宝庆城墙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城墙东面濒邵水,北面依托资江为天然屏障,南面又依偎群山,居高临下,西面的城墙外又凿有 50 米宽的护城河,且城内掘有壕沟,以防止外面的太平军偷袭。湘军在左宗棠的指挥下,依仗着坚固的城墙,与太平军展开了顽强的抵抗。石达开久攻不下,围城三月有余,最终因粮草耗尽,无奈撤兵。此役过后,“铁打的宝庆” 这一美誉更加名闻遐迩,流传至今。
邵阳双清区古城墙在构造与材料上独具匠心。城墙采用内部夯填沙石,外用巨石码砌的工艺,巨石之间严丝合缝,结构严谨。所用石材主要为青石和红砂石,这些石材质地坚硬,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在城墙的砌体表面,采用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浆勾缝,配比恰当,虽经几百年风雨洗刷,红砂石砌体已被冲洗掏空,而勾缝油灰凸显,足见其工艺之精妙。明初洪武五年形成的 “五门、六马面、七楼、十二炮台” 框架形态,更是将军事防御功能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其中,五门布局合理,便于出入与防守;六马面增强了城墙的防御面,可有效抵御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七楼不仅是瞭望与指挥之所,也为城墙增添了雄伟壮观之感;十二炮台则是城墙上的火力点,在战争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城墙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依山,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态势,自然地形为其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其易守难攻。这种选址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军事防御和城市规划上的智慧,借助山水之势,最大程度地增强了城墙的防御效能,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排水与通风。古城墙与周边区域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与城内的街巷相连,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与城外的江河相伴,成为了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在古代商贸往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阳古城墙见证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朝代的兴衰荣辱,是邵阳人民情感的寄托。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历史的痕迹。现存的庆丰、临津两道城门以及犀牛塘、西外湾的古城墙段落,犹如一位位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沿着城墙漫步,几座特制的牌坊映入眼帘,它们将邵阳的曾用名昭陵、邵州、宝庆等一一呈现,仿佛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让人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邵阳的变迁。城墙周边的民俗影像,则生动地展示了邵阳的风土人情,打糍粑、烤红薯等民俗雕像,让人不禁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那是邵阳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古城墙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对传承邵阳地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东门名称的变化中,便可窥一斑。南宋时期,东门因赵昀登基而改称 “朝天门”,东关桥也随之改为 “跃龙桥”,元代又演变为 “青龙桥”。这一系列名称的变更,不仅体现了皇权思想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更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祥瑞、皇权的尊崇。
古城墙还是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与城内的老街、古井、古亭等古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了邵阳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些古建筑见证了邵阳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保护古城墙,就是保护邵阳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延续地方文化脉络,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历经岁月的洗礼与城市的变迁,邵阳双清区古城墙如今依然留存着部分珍贵遗迹。现存庆丰门(北门)、临津门两座城门以及北面 1300 米墙段,这些遗迹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默默见证着往昔的辉煌。
庆丰门,又称北门,坐落于邵阳古城北面的资江南岸,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可俯瞰江流。其门洞为券顶式,高宽各约一丈五,上方镌刻着 “丰庆门” 横额,门洞券顶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的遗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明清时期,邵阳作为湘西南土特产的重要集散地,庆丰门及其脚下的码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巨商小贩穿梭其间,船工脚夫吆喝忙碌,物资装卸搬运,船舶离岸靠岸,好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画卷,这种繁荣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临津门与庆丰门相对,皆朝向资江,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站在城门前,仿佛能看到往昔岁月中,人们在这里迎来送往,渡河过江的身影。
北面的 1300 米墙段,虽历经风雨侵蚀与洪水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城墙墙体采用青石和红砂石垒筑而成,巨石之间缝隙细密,结构稳固。砌体表面的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浆勾缝,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冲刷,红砂石砌体有所磨损,而勾缝油灰却依旧凸显,彰显出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城墙之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青苔蔓延,杂草丛生,仿佛是大自然为其披上的一层古朴外衣。
城墙周边的环境优美宜人,与资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沿着城墙漫步,一侧是滔滔江水,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另一侧则是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不时还能看到一些市民在此休闲散步、锻炼身体。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城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投下长长的阴影,为人们带来一片清凉。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墙又被灯光装点得别有一番韵味,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在夜色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尽管邵阳古城墙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部分损毁,但现存的部分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不仅是邵阳这座城市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览邵阳双清区古城墙,可从临津门出发,沿着城墙向东前行,途经庆丰门,最后抵达沿江桥东侧的水府庙,全程约 2 公里,徒步游览大约需要 1 - 2 小时。
从临津门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古老城门的雄伟身姿,城门上的砖石历经岁月打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沿着城墙漫步,脚下是坚实的石板路,身旁是斑驳的城墙,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途中,可欣赏到城墙外滔滔资江的壮丽景色,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泛起层层涟漪。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爽,让人倍感惬意。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庆丰门。庆丰门的门洞高大宽敞,券顶的砖石结构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站在门下,抬头仰望,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穿过庆丰门,不远处有几座特制的牌坊,上面刻着邵阳的曾用名昭陵、邵州、宝庆等,这些牌坊犹如历史的坐标,引领人们穿越时空,领略邵阳的变迁。在城墙边,还能看到一些展示邵阳本地民俗的影像和雕像,如打糍粑、烤红薯等,生动地展现了邵阳人民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后,抵达沿江桥东侧的水府庙。水府庙始建于明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其雕梁画栋,檐角飞翘,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展现出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在这里,可稍作休息,欣赏戏楼的建筑之美,感受历史文化的交融。
交通方面,可乘坐公交 1、10、15、36、38、101 路到达附近站点,然后步行前往。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有许多小吃摊和餐馆,可品尝到邵阳特色美食,如猪血丸子、武冈卤菜、邵阳米粉等。此外,还有一些纪念品店,出售与邵阳历史文化相关的纪念品,如古城墙模型、民俗手工艺品等,可供游客选购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