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邵县历史文化

2024-11-27

一、引言

邵县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县境属楚国疆域。自秦王政二十四年(前 223)灭楚后,初设楚郡,后改置长沙郡,新邵县境便归属于长沙郡。

汉高祖五年(202),长沙国设立,领有 13 县,新邵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到了汉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县置昭阳候国,此时新邵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东汉时期,新邵县境依旧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

三国初期,新邵县境属蜀,后归吴所有。吴孙皓宝鼎元年(266)置高平县,新邵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晋武帝因父讳昭,将 “昭” 改为 “邵”,太康元年(280)改高平为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这一时期,新邵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

南朝陈时,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新邵县境从此属邵阳县。隋炀帝大业年间(605 - 617),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复邵陵县,新邵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新邵县境大部属邵阳县,小部分为梅山峒地。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 - 941),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新邵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阳、永宁、石马等地置新化县。自此以后,历经元、明、清,新邵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

民国二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新邵县境分属宝庆县和新化县。民国十六年(1927),宝庆县改名邵阳县,新邵依旧分属邵阳县、新化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年 10 月 13 日,成立邵阳县人民政府;10 月 21 日,成立新化县人民政府。随后,新邵县境分属于邵阳县和新化县的区人民政府相继建立。1951 年 11 月 19 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政府职权。1952 年 3 月 12 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奉中南军政委员会电令,批准设立新邵县。4 月 1 日,撤邵阳县人民政府新办事处,成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酿溪。1977 年 10 月,新邵划属涟源地区(1982 年 12 月改名娄底地区)。1983 年 8 月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二、新邵县的历史沿革

(一)先秦至南北朝

  1. 春秋战国时县境属楚国疆域,秦王政二十四年灭楚后属长沙郡。新邵县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为楚国的一部分,随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新邵被纳入长沙郡的管辖范围,开启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新征程。

  1.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管辖,后又析昭陵设置昭阳候国,县境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下辖。汉高祖五年,长沙国设立,新邵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汉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县置昭阳候国,自此,新邵县境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和益阳县。在汉朝的统治下,新邵这片土地见证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1.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吴孙皓宝鼎元年置高平县,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三县。三国时期,新邵县境先属蜀,后归吴所有。吴孙皓宝鼎元年,置高平县,新邵县境由此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三县。这一时期,新邵县境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见证了三国纷争的历史风云。

  1. 晋武帝时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管辖。晋武帝因父讳昭,将 “昭” 改为 “邵”,太康元年改高平为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这一时期,新邵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晋朝的统治使得新邵县境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南朝陈,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县境属邵阳县辖。南朝陈时,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新邵县境从此属邵阳县。这一合并标志着新邵县境在行政区划上的重大调整,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至宋元

  1. 隋炀帝大业年间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恢复邵陵县,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管辖。隋炀帝大业年间,萧铣占据邵阳,置建州并恢复邵陵县,新邵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管辖。这一时期,新邵县境在动荡的历史局势中不断变迁,见证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政治变化。

  1. 唐高祖武德四年改建州为南梁州,后又将邵陵并入邵阳,更南梁州为邵州,县境大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唐高祖武德四年,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新邵县境大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唐朝时期,新邵县境的行政区划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五代时期,后晋高祖天福年间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新邵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这一时期,新邵县境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不断变迁,见证了五代十国的历史风云。

  1.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设新化县。自此迄元、明、清,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阳、永宁、石马等地置新化县。自此,历经元、明、清,新邵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这一时期,新邵县境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为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三)明清

明、清沿袭元朝,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隶属宝庆府。期间有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明、清时期,新邵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隶属宝庆府。在这一时期,新邵县境见证了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如明崇祯十一年,农民刘高峰、江长子、李大用等,在龙山揭竿,反抗官府压迫,威慑明王朝;清咸丰九年,龙溪铺人民配合太平军石达开部攻打宝庆城,严塘人民协助石部在 “钝刀洼” 阻击清军;清布政使刘长佑部在县境酿溪镇扎筏成浮桥,渡资水抄袭太平军营。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新邵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反抗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民国

  1. 民国二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县境分属宝庆县和新化县。民国十六年宝庆县改名邵阳县,分属邵阳县、新化县。民国二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新邵县境分属宝庆县和新化县。民国十六年,宝庆县改名邵阳县,新邵依旧分属邵阳县、新化县。这一时期,新邵县境在行政区划上的变化反映了民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

  1. 民国时期有中共党员在县境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等活动。民国十五年,中共党员刘惊涛、邬建农在龙山、太芝庙宣传马列主义,创建 “中共龙山矿支部” 和 “中共太芝庙支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谢国安、周道、李钦民在县境宣传抗日。这些中共党员的活动为新邵县境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希望,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 民国三十三年,日本侵略军犯境,新邵县县境沦陷。民国三十三年,日本侵略军从黑田铺犯境,新邵县县境沦陷。日本侵略军在新邵县犯下了累累罪行,如在石马江杀害唐金生等 5 人,并且将 5 人剖腹挖肠,杀生猪 46 头、耕牛 24 头,烧毁房屋 25 栋;在大坪将小河街市民孙孝恒、孙德清抓去据点关了几天,后在禾鸡冲挖坑活埋;在雀塘铺的菜塘田坑上杀死逃难者 1 人,在长塘淹死农民刘泰山之子,在枣子塘淹死 1 个逃难者,凤凰村农民罗洪生因抢夺日本人的枪反抗日本暴行被活埋在庙王村二组安洁然的屋后水井边;在钟家坳活埋了一批农民;在百合岭将伍寿柏的两个孩子倒竖着捆绑在院子后面山里的大树上,用刀乱刺,折磨一天后断气惨死;在筱溪上街颜毓贤铺里放火,三条街的 200 多栋铺房焚为灰烬,20 多人遭枪杀,500 多人无家可归,大量牲口被宰食,粮食被烧毁,财务遭洗劫,稻谷喂军马;在社坪杀死村民 13 人,烧毁房屋 101 间,猪栏数十间,烧死耕牛 10 多头,烧毁粮食 3 万多斤;在犀牛桥边田里,周述卓三兄弟遭遇日本兵,二弟被打死,三弟右肺被打穿,医治无效而亡,周述卓被刺七刀,昏死在田边;在筱溪滩头,周述坤的父亲周继唐被日军抓去当挑夫,杀死在外乡,岳父颜学开在家中被日本兵杀害,姑父颜昌模与外地抓来的张才华、张攸奇、周继派、周继是、李洪根、张周维等人同时被杀害;在凤公弯,农民廖显宣被日军抓走刺死,廖妻无靠外出讨米又被枪杀,10 岁儿子也冻饿而死。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军在新邵境内杀死平民 600 多人,烧毁房屋近 3000 栋,抢去粮食 8 万多石,其他财务损失达 1 亿余元。日本侵略军的暴行给新邵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邵人民奋起抵抗,在留仁堂歼敌战、顺水桥阻击战、筱溪遭遇战、迎官桥地带围歼战等战斗中,打死打伤日军 600 多人。

三、新邵县的传统习俗


(一)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在新邵县,民间一直保存着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的传统习俗。荠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嫩叶可食,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新邵县的百姓们便会纷纷采摘荠菜,用来煮鸡蛋。

荠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上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功效。现代医学也发现荠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 C 等成分,胡萝卜素含量与胡萝卜相仿,是治疗干眼病、夜盲症的良好食物,还富含多达 11 种氨基酸。

荠菜煮鸡蛋的方法也较为简单,先把新鲜的鸡蛋放入锅中煮熟,之后用筷子敲一个裂缝出来。然后在锅底放入一些荠菜,上面放上敲出裂纹的蛋,再铺一层荠菜,最好再放入几粒大枣,加入适量的水开始煮。等到水开了之后,就可以食用了。需要注意的是,荠菜煮鸡蛋切不可加盐,不然药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写春联、剪窗花、酿水酒迎新春

在新邵县龙溪铺镇,书画爱好者为群众写春联送春联,增添过年喜乐祥和气息。央广网邵阳 2 月 6 日消息,2 月 5 日,农历腊月二十六,龙溪铺镇街上热闹非凡,书画爱好者正在为群众写春联、送春联,让群众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红网时刻新闻 1 月 30 日讯,邵阳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志愿者一行来到新邵县龙溪铺镇龙源村,开展送春联、送戏曲,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饱含热情,挥毫舞墨,一个个喜庆吉祥的 “福” 字跃然纸上,一副副美好祝愿的春联递到群众手中。红网时刻新闻 1 月 29 日讯,新邵县 2024 年迎新春送春联文艺惠民活动志愿队来到该县巨口铺镇红庙边村,文艺志愿者为村民献上精彩节目,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充满浓浓的年味。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 月 2 日讯,新邵县在体育馆举行 “强基工程”—— 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暨春联・年画艺术 “百千万” 光大工程文艺惠民活动,书法家们和美术家们纷纷挥毫泼墨,为广大群众送去了浓浓的新春祝福。

老师教孩子们剪窗花,满含对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龙溪铺镇风井学校的老师胡依玲正在教孩子们剪窗花,添窗花。孩子们认真地剪着自己喜欢的图案,剪出了龙年的年味。一张张代表着吉祥寓意的窗花,也满含着大家对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昌小英、通讯员张海兵报道,在新邵县严塘镇大源村的非遗剪纸展览馆,新邵非遗剪纸传承人马丽娅与村民、剪纸爱好者一起剪与龙有关的窗花、剪纸,迎接新春。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 月 2 日讯,剪纸爱好者剪刀飞舞,一折一剪间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火、岁岁有余。

家家户户酿制下源水酒,是龙溪铺镇年俗最离不开的味道。在龙溪铺镇,下源水酒是居民们自己酿制的一种传统美食佳酿。每逢年关,家家户户都会酿制下源水酒。下源水酒又称 “龙诞水酒”,以本地种植的优质糯米及山泉水、特制野生酒曲为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和人工色素,经过蒸煮、洒掠、入灌发酵等十几道工艺精制而成。一般在重阳节蒸酒,封到春节时开缸。酿造下源水酒,仪式非常重要,包括取水仪式、蒸煮仪式、发酵仪式、陈年仪式和开坛仪式。龙溪铺镇党委副书记谢海欢介绍,下源水酒也是该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推产品,年产水酒 50 余万公斤,年销售量 30 万公斤,是当地农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四、新邵县的民俗文化

(一)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新邵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产生于新邵县龙山脚下的太芝庙乡。孙氏家族作为药王孙思邈的后裔,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宝典,世代文武医道兼修,将家传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学术上倡导 “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 “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重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草药内外合治、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具有 “简、便、廉、验” 的特色优势,对各种骨伤疾病疗效显著。

历经孙慎若、孙孝焜、孙广生、廖怀章、孙燕等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学术传人百余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各地州市以及广东、广西、贵州、香港等地区,是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主要流派,在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国内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重点发展的中医骨伤科流派。2014 年,新邵孙氏正骨术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石马江号子

石马江号子是流传于湘中的新邵石马江一带古老的民间音乐,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 700 余年的历史。受古老的梅山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借鉴了梅山歌谣丰富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在我国南方地区独具特色、并与生产劳动发展密不可分的山歌型劳动号子。

石马江号子分为石工号子与渔工号子,石工号子以高亢粗犷的声腔为主,渔工号子则以抒情柔美的声腔为主。号子唱起时,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山回谷应,嘹亮震撼,充分展示了劳动之美和力量之美。它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劳动技艺为一体,以类似口头民间文学的方式,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展现风土人情,宣传伦理道德,歌颂男女爱情,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例如,建国初修建人民大会堂时,新邵石工唱的石马江号子就振聋发聩,引得首都人民一片喝彩,也引起了文化部有关领导的兴趣和好评。2002 年,中央电视台通过采访收集,将石马江号子编入 “湘中热土” 节目,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石马江号子一时名扬海内外。

历年来,新邵县高度重视 “非遗” 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整理、宣传推广,使 “非遗” 散发出了靓丽的光彩。石马江号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面临着 “后继无人” 的困境,但它所蕴含的劳动精神不会过时。

(三)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新邵县龙山地区,是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的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唐末,据《孙氏族谱》载:“始祖孙思邈于公元 640 年从京兆耀郡孙家塬千里跋涉到长沙昭陵,龙山孙家桥村采药治病,救苦救难。” 并留下孙氏一支嫡传后裔,至今已有 30 余传。

在龙山顶上尚有不少古迹遗踪,如岳坪顶上的晒书石、洗药池、和孙家桥、孙水河、医龙滩、治虎坪等,都是与孙思邈有关的胜迹。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包括孙思邈医学、养生学、道学及崇医风俗、药王传说等一直影响龙山地区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历千年不衰,龙山地区先后诞生了有史可查的名医近 100 余位。

2021 年,由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申报,“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中医药文化” 扩展项目。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传统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龙山药王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刘绪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龙山药王医药文化,通过授徒等方式积极培养中医后继人才,让中医精华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五、新邵县的文化特色

(一)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

新邵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这样的气候环境为古琴基材的生长和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邵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充分彰显了新邵古琴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音乐被誉为 “瑰宝中之瑰宝”,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古琴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新邵县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的工作室楚湘琴坊位于大新镇申塘村。非遗手艺传承人周继湘是岭南派古琴斫琴传承人、广东省岭南古琴文化研究院理事、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阳市古琴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发起人之一)、新邵县古琴研究会会长、楚湘琴坊创始人、子露琴坊发起人、子韵琴坊发起人。2018 年,周继湘正式被评为第三批新邵县古琴斫琴非遗传承人;2020 年,古琴制作技艺正式评为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新邵古琴制作历史悠久,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卫和国务院列入 “非遗” 项目。其传统制作十分复杂,至少可以概括为十几个步骤,每一步骤中甚至包含上百余道工序、细节。基本步骤包括选材、塑外观、凿槽腹、装木胚、裱布、上灰胎、装琴徽、鞣漆、擦漆、推光、装雁足龙池、安琴弦古、最后调音。制琴师们沿用唐朝流传下来的古琴制作工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其中,严格恪守一道道传统工序,才让传统手工古琴得以传之至今。每一件古琴,都是历史的活化石。

古琴的音色具有含蓄、浑厚、不张扬、余音绕梁的特点。声音被包裹、束缚和限制,通过弦乐器左手的各种变化,产生不同的音韵,使得乐器的声音既含蓄又充满张力,特别适合表现乐器微妙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也适合乐器音乐。要想达到这样的通感,首先需要对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通过对音乐背景的解读,组织表演,发挥风格,尽力还原歌曲原貌。如果能把音乐本身想要表达的感觉发挥出来,甚至能让人听出音乐的风格和习俗,那么这种表演一定是成功的。

(二)资水环绕的小城文化

新邵县县治酿溪镇位于资江上游与中游分段处,这里是雪峰山与梅山交汇之地,千里资江奔腾而来,蜿蜒百余里,变幻出诸多奇异美景。历史上,梅山文化与宝庆文化、湖湘文化在此碰撞,如今已发展成绿水青山环绕的小城,有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1952 年,从新化县、邵阳县各析一部成立新邵县,七十年来,酿溪镇成了多文化交流繁衍、融会贯通的一方宝地。建县之初,只有一条沿河而建的窄窄小街,曰 “小河街”。如今,酿溪镇已发展成建成区面积十余平方公里、人口超十万的小城。城中,两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资江,若长虹卧波,蔚为壮观。晨起晚练,神清气爽;目之所及,心旷神怡。随处可见波光粼粼、花团锦簇,有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画中的真实体验。

在酿溪镇,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小康的气息。比如城南汽修店的肖老板,他的店虽小,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店里的午餐丰富多样,有红烧排骨、猪血丸子炒腊肉、小炒黄牛肉、土豆丝和蔬菜汤。肖老板服务好,收费便宜,补胎不收钱,换个电瓶、冷作补面也就二三百,加上换机油、轮胎,一年下来消费不高。他还成了很多人的家用车保姆,可靠又实诚,省心又省事。

这里还有独特的美食文化。梅山区域的坪上镇,历史上就属于梅山文化的原生圈,这里的坪上牛肚是当之无愧的当地特菜。牛肚必选用新鲜黄牛大肚中的干子肉,而且坪上人认为牛肚就得稍稍带点牛屎的香味,不能洗过头。这里还有藠头炖泥鳅、白辣椒煮鱼、黄菜炒白笋、柴火腊肉、肠子粑等可口又养生的佳肴。乡亲们好客,能在他家吃顿饭就是给面子,有时还能借此把工作做通做好。

酿溪镇的中秋佳节也充满了温馨氛围。各村(社区)党支部积极开展中秋慰问主题党日活动,慰问辖区内困难党员、高龄老人、学龄前儿童、困难群众等,为他们送去月饼和水果,祝福他们中秋节日快乐。大塘社区有着关爱居民的悠久历史,在中秋前夕为居民送上月饼的传统已经延续了整整 40 年。佳源社区则将目光聚焦到孩子们身上,开展 “萌娃趣中秋,月满童心乐” 的活动,让孩子们动手体验与中秋相关的传统技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资江不仅给酿溪镇带来了美景和文化,还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曾经的酿溪资江码头在没通公路时,水运造就了一时的繁华。随着公路的畅通,水运渐衰,但塘口资江码头又成为跨越东西,联通资江流域与石马江流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要隘。如今,随着塘口资江大桥的通车和新邵县城沿江风光带项目的建设,新邵走上了一条交通便利、高速发展之路,县城也变得越来越美丽。

总之,新邵县酿溪镇这座资水环绕的小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六、新邵县的历史名人

(一)周氏一门三烈士

  1. 周歧:周歧,名维洽,字于民,新邵县坪上乡时荣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十一月。1904 年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铁路建筑科,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1908 年以优等成绩毕业,被清政府授予拔贡称号。

宣统三年(1911 年)初,黄兴、赵声等人在香港准备发起广州起义,派谭人凤、谢介僧回湖南策动。三月初,在长沙召开革命党人会议,周歧负责机关发动工作。起义失败后,他在长株铁路谋得职位,用工资资助革命党人。后来谭人凤来长沙组织武昌起义,周歧与唐镕等以落星田实验学堂为据点,制作炸弹支持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南革命党人迅速夺取政权,周歧被任命为西路招抚副使,但他未接受。当时张勋、铁良盘踞金陵,是革命党人大患,周歧被推举前往暗杀。到金陵时,金陵已被革命党人攻克,他又带唐镕、刘越等六人去北京暗杀清廷要员。在山东时,孙宝锜取消山东独立归附清朝,而烟台由革命党人把持,守军仅 500 人左右。孙宝锜发兵攻打烟台,烟台革命党人想放弃,周歧等人力劝固守,并赶制地雷,烟台得以固守。周歧在东山配制炸弹时不幸爆炸,与唐镕同时遇难,遗体运回长沙,礼葬于岳麓山。湘督谭延闿曾撰联哀挽:讵料一弹爆发;三杰同摧之语。周歧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周昆:周昆,名维汶,周歧的五弟。1921 年大旱,五谷失收,饥民遍野。周昆说服父亲周帛邢,将家中全部余粮接济饥民,后又组织饥民到财主家逼其轮流供饭,使饥民得救。后来周昆考入湖南法政学校,受新思想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加入国民党。以樟树平民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6 年 10 月,在中共新化特别支部帮助下,国民党新化县第三区党部成立,周昆任常务委员。“马日事变” 后,周昆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与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1927 年冬,周昆与三哥周维焕拟化装小贩到武冈去卖枪,返回高沙时被抓捕,押送到邵阳,1928 年被邵阳警备司令部杀害。周昆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定信念,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1. 周维焕:周维焕,周昆的三哥。1926 - 1927 年,大革命时期,周维焕与周昆任农民协会委员会长。“马日事变” 后,他们奉党指示,在新化、邵阳边境的板子山、老虎岩一带组织工农红军湘南第一支队进行武装斗争。为武装起义,周维焕去武冈购买枪支弹药,在返回高沙时被抓捕,押送到邵阳后被杀害。安葬时,以针线缝头才合并安葬,时年仅二十五岁。周维焕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民间流传 “周家一门三烈士,忠肝义胆足千秋”,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李臣典

湘军虎将李臣典,号祥云,今巨口铺乡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出生。少时家贫,卖马草为生,常弄巧得双价。咸丰五年(1855),17 岁的李臣典加入湘军,从曾国荃进击太平军,以凶猛善骑射闻名湘军,两次救曾国荃于危难,深得曾的信任。在军中九年,与太平军作战,常打头阵。先后攻陷吉安、安庆,进军江宁镇,直逼天京。以此升守备、参将、总兵、提督。

同治三年(1864)七月进军雨花台,接近天京城,李臣典献策挖地道以火药破城,城崩 20 余丈。他与朱洪章等率先入城,见长发及新剃头者皆杀。太平军英勇抗守,寸土必争,巷战两昼夜,于七月十九日天京沦陷。八月三日,李臣典因为战伤死于雨花台军营,年 27 岁,归葬本籍。清廷因其镇压太平军有功,封一等子爵,加赠太子少保,谥号忠壮。

关于李臣典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正史上记录为战场上受伤而死。现在外面有说李臣典是破城以后纵欲过度而死,然而这种说法缺乏正史上的记录,证据不足。李臣典作为湘军虎将,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值得后人铭记。